大得人心,民生工程有温度

29.01.2016  09:08

  “两会”虽已结束,但从“两会”上走出去的新闻依然持续在微博、朋友圈“刷屏”,从“宁启铁路复线最迟五一正式开通”到“江苏拟新增两所‘大学’”等。记者发现,这些被点赞、转发最多的新闻,总是和民生有关,而这也是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着墨最重的领域。

  “一字之差”透视民生关怀

  “让百姓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在今年省人大会议开幕的第一天,省委书记罗志军就表示,在“十二五”期间,我省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超过3.7万元和1.6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2.4%,人均年纯收入低于4000元的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在“十二五”打下的坚实基础上,翻开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大家又欣喜地发现,过去报告中的“民生十件实事”,在今年的报告中改了一个字,变成了“民生十项实事”。一字之差,区别何在?“我算了一下,从‘十件’到‘十项’让2016年的民生实事超过了40件。”省政协委员、南京朝晖美容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朝晖告诉记者,今年的“民生十项实事”,从就业到教育、从医疗到社保、从住房到养老、从居民的出行到脱贫奔小康等等,不仅丰富,还在每一个方面都进行了非常务实的安排。“比如教育惠民方面,今年我省要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500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0所,都是需要实实在在、一件一件去做的事。

  在阅读省政府工作报告后,记者也发现,报告在保障改善民生方面所用的篇幅约占今年十个方面工作的1/3,并突出了“补短板、保基本和兜底线”,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众口一词”道出民生期待

  在今年的两会现场,“高铁”是各个代表团分组讨论时,总被提及的词汇。省人大代表、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就在讨论省政府工作报告时建议:我省应全力推进北沿江高铁的提前规划工作以及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的前期工作,从而尽早圆泰州人民的“高铁梦”。

  在连云港代表团,省人大代表、淮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宪强也认为,我省应对苏北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更多倾斜,尤其对连云港高铁的建设要加大力度。

  大家争相跨进“高铁时代”的诉求,对于省人大代表、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刘广忠而言,可能有些“压力山大”。不过,正是在“两会上”,他强力回应:江苏在2016年将投入848亿元重“”交通基础建设网,“这笔投资体现了江苏政府补上高铁短板的决心,‘十三五’期间,江苏要实现全省13市遍通高铁,到2020年,技术上全省将可进入‘一小时’高铁圈,实际满足‘两小时’快速通勤圈。

  据刘广忠介绍,将于今年全面动工的“环太湖高铁网”正是“高铁上的江苏”的重要一环,“环太湖高铁网”将以太湖为核心,囊括江苏省的苏锡常地区,以及浙江、上海部分地区,从而将长三角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串联起来,“一方面释放太湖片区黄金城镇线的活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高铁把苏北‘拉’入长三角核心发展区。

  产业调整落实民生改善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十二五”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引人注目: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8%,年均提升1.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

  对此,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认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这说明江苏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已跨入服务型经济时代的门槛。“产业结构的调整既对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也有利于民生改善。”宋林飞表示,现在谈产能过剩,主要是指传统产业中的一些产品,但是生活性服务仍然短缺,比如高龄、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没有生活性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就没有民生的真正改善,有了钱也买不到服务。

  省政协委员、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副主委杨德才也认为,通过现代服务业与互联网融合过程中的模式创新,就能在医疗领域让更多普通百姓享受到发展红利。“比如医疗信息网络搜索、患者电子病例等极具价值的数据,能为流行病预警、医保标准制定、药品研究等提供决策支持,从而改善百姓的看病体验。

  以改善民生福祉为最终目的的产业结构调整,在未来还将进一步深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十三五”期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将达到5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5%左右。

  江苏经济报记者陈澄 陈春裕朱彬彬洪姝翌

原标题: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