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如何玩转“互联网+”

12.10.2015  17:15

  上海交大社: 全面出击三大领域

□宗德宝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出版企业,都可结合自身特点、分析自身优劣势,借助国家倡导与新兴媒体融合之机,有选择性地寻找数字出版转型突破点。

        目前,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媒体融合、“互联网+”,其本质仍然是传统出版社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问题。现阶段资本市场虽有理性但仍积极砸钱,这其中也有不少被统计到数字出版业务的在线教育公司被“幸运砸中”,其融资的几个亿、十几个亿的资金,很多出版企业一年的产值也没有这么多。

        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经过多年的投入和苦心经营,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业务都获得了较好的收益。这说明,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出版企业,都可结合自身特点、分析自身优劣势,借助国家倡导与新兴媒体融合之机,有选择性地寻找数字出版转型突破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目前在专业出版、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方面都有一些尝试。

        明确主攻方向 扎实推进融合

        专业出版。“专业数据库+解决方案”是上海交大社探索数字出版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出版社依托母体大学的学科优势,未来可能转型成功的重要基石。

        上海交大社历时3年开发的“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该库除自身是一个数据库产品外,还可以向同类文献资源客户提供独立数据库出版云平台系统。该库于今年5月试运行,9月正式上线,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正式试用,上海图书馆即将试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等正在洽谈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东京审判文献数据库”是上海交大社与国内唯一一家专门从事东京审判相关文献整理、翻译和研究的学术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东京审判研究中心合作,并委托国家图书馆从海外收集完整东京审判法庭证据的缩微胶片,在胶片转换成图像后,按照制定的入库标准对图片进行识别、校对,并经专家整理、编排、标引入库。

        教育出版。上海交大社教育出版主要分三个方向:一是为优质教材提供增值服务,如《材料科学基础》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在全国多所院校使用。二是开发富媒体电子教材,提供APP下载教学和学习。该类教材融入虚拟现实技术,图文声像并茂,主要面向设计创意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三是根据用户需求和市场调研,组织资源方、渠道方、投资方共同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并探索员工股权激励。比如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细分在线教育项目。

        大众出版。在上海交通大学从理工类大学向综合类大学迈进的同时,大众出版类选题自然成为上海交大社的选题策划方向。上海交大社目前和亚马逊、掌阅、中国移动等电商和电信运营商都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未来,出版社尝试以项目投资代替股份的方式,与社会上的优秀策划人进行深度融合,共同策划一些直面20岁~30岁读者的“点杀”产品,甚至包括“新人培养”项目,希望取得一些突破。

        克服困难困惑 在探索中前行

        从文化视角来看,“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东京审判文献数据库”属于独一无二的“内容为王”产品,都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前者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后者为我国全面深入研究东京审判提供直接的研究资料,对掌握东京审判这一和中华民族事关重大的审判的发言权,面对日本的异议做出更有效、更得当、更有说服力的回应。这些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但其正是出版人应有的使命。出版既然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不可否认,除了社会效益外,还需要取得一定的收入来支撑发展。再好的产品如果不能转化为市场成果,就不可能持续下去,这就可能应了“内容为王是句鬼话”的论点:你的内容好,我也很钦佩,但我就是没有时间看;我只看我信任的人、我喜欢的人在网上转发的文章。故,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吆喝,借助新兴媒体就是一条不错的宣传方法,“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通过上海交大社官方微信发布上线试运行的消息,两天之内,通过微信朋友圈转发达到近3000人的传播量。借助于微信官方,甚至可以知道是哪3000人阅读过。当然,数据库产品不是一本书,要想实现真正的销售,还需要线上线下的营销做更多的工作。

        当前,国家鼓励建立混合所有制公司。大学出版社大部分资金实力有限,一个好的数字项目除了数字人才外,对于资金需求也非常大。好的项目向社会融资虽不是一件难事,但对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出版社来说,难在融资涉及股权比例变更时的审批时间风险。这也是很多大学社想要吸纳的社会资本在关键时刻望而却步的原因。

        最后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送给从事数字出版的诸多愁容满面之人,当然也包括我。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社长)

清华大学社:做“互联网+”的主导者

□庄红权

        传统出版企业应该在坚持出版导向、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网络空间的基础上,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即出版与科技融合发展。而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是传统出版单位实现融合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出版行业中,互联网和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息息相关。传统出版企业应该在坚持出版导向、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网络空间的基础上,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即出版与科技融合发展。而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是传统出版单位实现融合发展的必要手段。

        对清华大学出版社来说,其数字出版转型必须积极拥抱互联网,不仅要主动“+互联网”,更要主动“互联网+”。比如清华大学社推出的书问(bookask.com)平台就是一种“互联网(搜索)+图书信息”模式,而智学苑(izhixue.com.cn)是基于传统的教学资源而开展的互联网教学服务。换一个角度来说,出版人应该更注重“内容+”或“出版+”的概念,整合内容资源、编辑资源和作者资源,借助不同的技术手段,基于不同的用户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在清华大学社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数字化战略,并逐步形成了平台化、服务化、用户化的数字化理念,与纸质出版互补、互动,共同推动清华大学社核心业务的转型、提升与发展。

        以数字化提升教学服务

        “十二五”期间,清华大学社的数字化转型主要围绕数字教育、数字阅读和数字营销服务展开。在教材出版数字化的过程中,清华大学社积极尝试新的教材出版和教学服务模式,以期不断提升传统教育出版的市场竞争力,并探索向数字教育服务提供商转变。清华大学社于2011年成立专门的数字教学服务平台,进行智学苑教学服务平台的开发,并于2013年正式运行。智学苑教学服务平台全面运用数字技术,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全面的学习过程支持,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2014年,清华大学社又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立项“基于仿真实训与学习过程管理的财经实务技能开发系统”,希望通过系统特有的个性化全过程学习支持和跨平台的学习支撑,有效提升财经专业学生的实务技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除了上述两个平台,出版社还有其他很多数字化教学服务产品,比如新时代教育英语在线教学平台、美丽化学网站等。

        经过多年的探索,清华大学社将逐步建立数字教学服务云平台,统一各部门积累的用户信息,并积极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开发各类教学应用,以做到在同一平台实现不同的教学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清华大学社控股了兆泰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教学平台的开发和教学资源的制作,创新研发了集数字内容和资源库的采集、出版、数字化互动教学和三维仿真训练为一体的智慧出版教学平台。智慧出版教学平台是一个碎片化知识点智能管理系统,能快速、智能地提供知识点管理和组合,通过高度信息化的手段实现智能教学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O2O模式,实现新型教学体系和模式。

        以“互联网+”连通用户

        除了在线教育,清华大学社还积极推动数字阅读和数字营销服务项目的建设,2010年6月,清华大学社推出数字出版门户网站文泉书局(wqbook.com),承担本社和20余家合作出版社的电子书销售、借阅以及教师服务的任务,网站拥有11个业务板块,包括样书与教学、出版物销售、图书馆采选、电子书借阅、按需印刷等服务。2014年,清华大学社还控股成立了图书互联网营销服务公司——书问(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书问拥有自有技术,独立运营,是出版业内领先的媒体平台,为出版机构和编辑提供免费的互联网内容营销和媒体宣传服务;引导用户在线试读、搜索和购买。截至2015年9月,书问项目已经上线图书200余万册,内文3万余册,其内容资源全部有授权,目前合作出版机构接近100家,合作电商10余家。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清华大学社的数字出版业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201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选入第二批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但总体来讲,清华大学社的数字出版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新的“十三五”规划中,清华大学社必然会面临和互联网公司的直接竞争,必须更好地理顺体制与创新、技术与内容、产品与服务、读者与用户、传统策划与数据决策、体系化与碎片化等多种关系,坚持全领域战略、整体转型战略、公司化战略、持续创新战略四大数字出版发展战略,布局数字教育、数字阅读、数字学术、数字服务与营销、数字技术与管理五大领域,建设数字资源管理与发布平台、数字教育服务平台、数字阅读服务平台等八大平台,力争尽快找到适合清华大学社发展的数字出版发展模式,尽快完成传统出版业务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

        (作者系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助理)

华东师大社:探索教育出版新模式

□孙婷


 

        作为传统出版业,要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变化,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对自身进行一场革命,改变原有模式中资源、人员、技术和机制等方面的弊端,保持不断创新,才能及时有效地拿出符合需求的产品,为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互联网时代,为了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传统出版业逐渐运用互联网技术向数字化方向转型,随着两个产业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出版市场得到了无限扩大。在此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国家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自2006年起,坚持按照“打造一个集‘内容提供、教学支持、辅导评估、平台服务’为一体的面向‘大教育’的全媒体数字出版平台”的战略,在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技术应用方面开展不懈探索,逐步开发了一系列符合自身内容特点,又能体现最新技术特性的产品,数字出版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在互联网影响下,出版业的生存空间也受到了持续挤压,《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传统出版业迎来了深层次变革,“互联网+”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模式。作为数字出版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如何以互联网思维继续利用新技术、新媒体为读者提供更加高效和有质量的内容成为当前的首要挑战。

        四大方面解决之道

        作为传统出版业,要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变化,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对自身进行一场革命,改变原有模式中资源、人员、技术和机制等方面的弊端,保持不断创新,才能及时有效地拿出符合需求的产品,为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资源方面,华东师大社出版人认为优质的数字内容资源是数字出版的立足之本,并以此为出发点,利用内容管理系统,建立图书、音频、视频、图片等多个资源库实现资源数字化管理,打通资源类别上的限制,规范社内资源的交接管理流程,形成立体的管理使用模式,大大提升了资源的复用率。

        在人员方面,华东师大社高度重视专职数字出版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早在2009年便启动了数字出版人才“蓄水池”计划,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出版部门,建立了一支具有较强战斗力的数字出版专业队伍,同时还整合原来的电子音像社、各图书分社的有生力量,初步形成了网格式纵横配合的数字出版力量布局。此外,还采用多种方式对全社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全员数字化素养。

        在技术方面,华东师大社始终把“创新”作为数字出版业务开展的原动力,实时关注互联网产业的最新技术动向,并通过项目的方式对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加以利用,开展了多项数字产品形态、内容形式的全新研发,同时积极承担了多个市级、区级资助的数字出版“技术创新”项目。

        在机制方面,对内出版社采用分社、部门灵活项目合作的方式,根据不同项目需要,在相关部门中调取相关人员负责项目中的各个环节,项目结束后再回到各自部门,这样既能保证最适合的人员参与到项目中来,又避免了因短时项目招聘人员而产生的人员冗余;对外坚持“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原则,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引导下,先后与多个高校的教育科研院所开展了研发合作,与多家行业外企业实现了深度战略合作,还在多所中小学校实现了数字教育产品的试验和试点,力争实现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三套产品显露功效

        当然,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将内容资源与新媒体、新技术更好地融合而服务的,经过实践探索,华东师大社开发设计出一些具有互联网基因兼具自身特色的产品。

        “华师微视”移动学习系统。华东师大社将该产品定位为“互联网+教辅”的新模式,即在纸质教辅的基础上,将出版社多年积累的教辅资源碎片化、微视频化,积累了一个涵盖不同年级、学科、难度的微视频资源库,再将资源库内容和纸质图书讲解一一结合,在互联网上面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免费提供。目前该系统已聚集8000多个微视频,覆盖了六大学科,近70种、110万册图书,用户访问量突破100万。

        “美慧树”儿童早期教育解决方案。该平台是华东师大社首次尝试纸质书与平台同步策划、研发、建设的产品。该平台其中一个板块是“美慧树·幼儿园主题课程资源”,由华东师大社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和近百名来自上海名师示范基地的骨干教师共同设计而成,是国内3岁~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教育最完整的全媒体解决方案,方案以涵盖六大领域、八大主题的96本原创绘本、超过800个活动方案及配套游戏材料和玩教具为基础。

        “智慧树”中小学数字教学平台。该平台是在云储存、云计算的基础上,以跨终端、跨平台的互动数字教材为载体,借助高效的云端应用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家校互动等全环节拟造了一个虚拟智能的教学数字化环境,解决了教学信息的收集、储存、处理、传输和应用。目前该平台已被上海虹口区、闵行区等的多所学校使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