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大学生创客:父母一听要创业就急了

11.06.2015  10:49

 

  马正军、牛瑞东、李赟是江苏大学的三位创客名人。大学毕业后找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一直是父辈寄予他们的厚望,然而,三人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创业之路。“创业的道路上虽然磕磕碰碰,但现在政策和市场的春风都吹来了,趁着年轻,应该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凭借在节能减排、手机平台、智能家居等热点领域的创新与探索,三位年轻人走在了“春天里”。

  “节能”老板自定月薪三千

  见到马正军时,他刚从医院打完点滴回到公司。“太累了,感冒了一下没撑住,已经连续发了4天烧。”白天忙着跑市场、现场评估,晚上要制定方案,马正军忙并快乐着。

  马正军是江苏大学流体中心2013届研究生,他的身上笼罩着一系列创业的光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特等奖、镇江市“寻找创业英雄”冠军等。在校期间,他就申请注册了腾图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为用泵企业提供水泵节能改造服务。

  “我的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就希望我能找个风不打头雨不打脸的工作,听说我不找工作准备自己创业,就急了。”出生于农村的马正军为了工作这件事,和父亲不知道争论了多少回。最终,家人还是选择支持他的决定。

  马正军提供的节能改造服务是从国外引进的EMC(合同能源管理)商业模式,前期所有费用均由自己承担,节能改造完成后,双方按照合同约定,分享节能收益。2013年7月,就在马正军为创业资金一筹莫展之际,“南京321计划”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公司获得了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并在南京溧水永阳科创中心正式落户。

  计划很完美,现实很残酷。马正军一直把目标市场锁定在城市供水系统,可是,城市供水影响到千家万户,节能改造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城市自来水公司节能改造的热情普遍不高。直到2014年6月,为位于河南的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进行农田灌溉系统的节能改造,才让马正军做成了第一笔单子。当时正值高温酷暑,装在木箱里的实验设备重达200来斤,为了节约300多元的快递费,马正军和同伴硬生生地用双手把设备抬上了火车,“坐到了座位上,才发现两只手都磨出了血”。

  从公司成立至今,马正军给自己开出的月工资始终只有三千元。虽然很苦很累,但让马正军高兴的是,他正在和一家台企洽谈合作,“这家企业总共有15台泵,我们先期选取了6台进行改造。根据节能方案,一年就能节约110万度电,节省电费70多万元”。

  遇到难事就找“红包兔

  “创业者都是孤独的,要想成功全靠创新、勇气和毅力。”创业不到10个月时间,江苏大学大三学生牛瑞东创办的“红包兔”项目已经获得了70万元风险投资。

  去年11月,牛瑞东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微寻赞助宝”入驻江苏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微寻赞助宝”的创意来源于牛瑞东组织社团活动的经验,短短3周时间内,就盈利了8000多元。

  然而,快速盈利模式让牛瑞东发现了问题,就是这种商业模式过于简单,很容易被复制。牛瑞东将原先的项目转型升级,提出了“红包兔”项目。

  在牛瑞东的“红包兔”世界里,遇到了困难怎么办?不用找爸妈,不用找朋友,上网发个红包就行,那个帮助你的人提供了举手之劳,也能领到你发放的红包。无论是个人还是商家,有困难可以发红包,能帮忙的就领红包。这样一个跨越社交、众包、O2O之上的新型平台一经推出,就获得了伯藜创投的10万元种子资金和60万元天使资金。

  “大家都是手机党,红包任你发、任你抢这样一种半陌生社交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生活方式。”牛瑞东团队正在做“寻找兔女郎”“奔跑吧,红包兔”等推广活动,培养“红包兔”的粉丝,让这些粉丝养成随手发红包、抢红包的习惯。

  3月成立公司,5月开始试运行,9月APP将正式上线……如今,“红包兔”已经吸引了30多人加盟,其中还吸引了从南京来的创业团队。牛瑞东和他的团队正在培养用户发红包、抢红包的消费习惯,他的梦想是未来的生活中,人们到哪都离不开“红包兔”。

  为智能家居提供“私人订制

  李赟是江苏大学计算机专业研一学生,也是大学生创业者中少有的女生。然而,她的公司才创办半年多时间,已经发展成有30多名员工的规模,多家风投公司也开始关注。

  出生于江苏常熟的李赟家庭条件普通,她经常外出打工补贴生活。一次打工中,她了解到由于装修设计图大多局限于二维平面,导致许多高档别墅装修时常“撞衫”,业主纷纷表示不满。

  为何智能家居不能“私人订制”呢?人缘颇好的李赟找到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九个小伙伴,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明确了自己的创业方向———开发一套用移动终端控制的3D智能家具系统,并且可以根据真实场景进行“私人订制”,这一尝试在国内还属首家。

  凭借对自己的产品前景足够自信,李赟和小伙伴开始了为期四个多月的产品研发,“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我们边做边学,每天都从早晨8点半工作到晚上11点半,经常会熬夜到凌晨两点”。

  创办半年多来,李赟的公司先后在江苏大学大学生孵化基地和镇江市青年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孵化,订单也接了十几笔,有的是为个人提供3D智能家居服务,也有的是为工矿企业设计3D管理系统。“创业就像我学轮滑一样,因为喜欢就去做了。选择一个合拍的项目,多一份坚持,我相信这样的创业更容易成功。”李赟对记者说。通讯员吴 奕 张明平

  江苏经济报记者 侯力明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