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03.03.2015  17:08

【醉中国·学习经典】第十二期

——跟习大大学引经据典(七)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书法丨孙旭东: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子曰师说 | 曹雅欣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参加师生座谈会时指出,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大学之道

习大大引用的这句古语,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

首先解释一下 四书 的概念。“四书五经”这个词经常被提起,一般用在形容众多的经典书籍,其实,这个词里是包括了一共十一种儒家经典著作。

而其中的 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经典 ,涵盖了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自宋元以来,这四部书 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必读书,成为了莘莘学子的教科书 。可以说,“四书”代表着中国社会长久以来最主流的思想智慧。

而《大学》,过去是在“四书”教育中首先学习的一部经典,它相对短小易懂,被称作“初学入德之门”,是中国知识分子从此走入系统学习、走进道德世界的基础学问。

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是《大学》最开篇的一句话,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 ,由此可见这句话的重要性。

什么叫“大学之道”呢?这里谈到的“大学”,和我们今天普遍所指的高等学府大学概念不是一回事。 儒家强调的“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君子之学、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学问 能开始研习“大学“,就意味着心理成人的开始、就要求着君子之德的遵守、就开启着光明大道的修行。

所以《大学》开篇的“三纲领”,就是对于“大人之学”的三项总要求。

习大大在“五四青年节“把这句古语讲在中国大学的代表北京大学,就是提醒全国所有已经迈过十八岁成人年龄、已经完成成人礼仪式的 青年学生,应该去真正成熟地做一个心性光明、行为努力、目标远大的成年人。

(二)“在明明德

在明明德”两个“”字,前一个“”是动词,是彰明、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是形容词,意谓“光明的”;连起来是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使“人之初,性本善”的明善部分发扬光大。

每个人心中都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因子。对此, 孔孟之学坚持“人性善论 ,认为人的天性里还是良善为主,所以 后天的教育,就是依靠道德的引导把人性之善开发出来、鼓励出来、彰显出来、践行出来,让德善的力量在每一次观念抉择时都占上风。

而与之相对的就是以儒家荀子为主的 人性恶论 ,在人心善恶的两面性上,他更强调的是人性中天生裹挟的恶之花,要改变人性需要“化性为伪“,伪,就是人为的意思。所以他教出的弟子,是韩非子、李斯这样典型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法家强调“法“的严整,就是不信任人性的自我管束,要用法的手段来惩治人性之恶。

那么, 人性既然天生具有善恶两面,最合理、最成功的应对方法,就是采用“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既要依靠德善的引导来实现自律,又要依赖法治的约束来实行他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启迪人心的一种温暖力量与正面教育。 一个人如果能学会审视自我、能不断地朝着光明前进,那么,这样的修身过程,就是大人之学,就是君子所为,就是大学之道。

(三)“在亲民

对于“亲民”一词,有不同的释读,理学家朱熹认为通 新民”,“”即为“ ,就是图新、向新、革新的意思,要不断改故向新、不断自我求新。如果联系前面一词“在明明德”的要求来看, 那么“亲民”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的意思。

对“”的重视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一种文化心理,也是能使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思想源泉(可参考阅读“学习经典”系列解读之“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在国家层面,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价值理念;在社会层面,有“日新之谓盛德”的价值追求;在个人层面,有“温故而知新”的价值目标。

在亲民”,就是要求人通过追求光明、彰明德善而成为更好的自己,更新自我、刷新成就。

是以好的新我来覆盖旧我,是以日新月异的发展来呈现鼎故革新的动态。

如果说 明明德 是内心源点,那么 在亲民 就是努力过程。有了光明的起点,有了日新的行进,还要有伟大的目标 ,——目标就是第三个词所指,“在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