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如何发力

11.05.2015  19:22

  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河南省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日前举行。“创新创业·大家谈”分论坛上,围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行了深入对话。

          ■访谈嘉宾:

          河南省驻马店市常务副市长 陈星

          黄淮学院院长 介晓磊

          台湾中华大学原校长 沙永杰

          中山大学创业教育教学总监 任荣伟

          深圳市孵化器产业协会秘书长 吕勇

          北京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副总裁 王江有

          黄淮学院毕业生、广东佳士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 潘泳

   苹果皮之父”的创业故事

  主持人:刚才看了黄淮学院学生的“苹果皮”创业短片,先请潘泳同学介绍一下他的创业历程。

  潘泳:我的创业历程大概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我大学时期看到苹果手机发布会,但我当时是“穷屌丝”买不起,就用一年多时间捣鼓出一个壳子,套在苹果一千多块钱的媒体播放器上,就可以变成苹果手机了。我把这个壳子做成产品推向市场叫“苹果皮”,没想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所谓得屌丝者得天下,我因此赢得了人生第一桶金。第二阶段起源于我大学时期的懒人行为,我大二的冬天在宿舍里玩电脑,但是鼠标在被子上很难操作,我就在想能不能用鼻子控制鼠标呢?后来我查阅各种资料,和清华以及中科院的硕士组成了兴趣小组,最后把鼻子控制鼠标的想法实现了,去年我们又改进了技术,让五官控制卡通形象。我用这个技术去东莞那边参赛得了一个动漫奖,有了这个技术,在资源整合专家刘鸿雁的战略规划之下,我们公司成立仅仅28天,就拿到一千万元风险投资资金,公司的估值一亿元。现在公司过了不到半年时间,我们就进入B轮融资阶段,公司估值三亿元人民币。

       培养创新人才的四个要素

  主持人:潘泳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舞台都是在校园。黄淮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探索,请介院长分享一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做法?

  介晓磊:我感觉人人可以创新创业,处处可以创新创业,时时可以创新创业。学校至少要为学生提供四个培养创新人才的要素。第一,有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学校这些年提出来要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何来实现让我们过去的知识传输型教学,转为能力本位、创新本位呢?我们实现了四个统筹:统筹通识课程和专业教程,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筹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统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第二,靠老师来培养学生。黄淮学院这些年要实施“双师、双聘、双百”工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向聘用,从行业企业聘用,让学校专家走向社会了解行业,了解最新的产品技术标准,打造双百,我们让每个老师有思维和能力来符合我们培养创新型学生。这几年我们每年都派出一批学生和老师到境外和国外高校进行培训,效果非常好。

  第三,搭建一种学生创新创业平台。黄淮学院正在实施“161”建设平台,“1+6+N”建设队伍,另外,我们这几年整合实验室、教研室、圆梦坊等等,打造了一批创客空间,有学生实践实习功能,也有科技研发功能,同时面向社会服务功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了很好平台。

  第四,学校有良好的制度和环境来保障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先生在黄淮学院当校长的时候每年设立20万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加上行业企业每年有数百万元创业孵化基金,并且在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工作过程中都有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障、引导、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政府需要做好两件事

  主持人:学校办学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指导和关心,请问陈市长,您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陈星: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驻马店的发展得益于黄淮学院这几年转型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例如,创新创业促进了我们市对外开放招商,促进了新兴战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黄淮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和电子商务平台也培养了一批电商人才。另外学校的转型发展,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学校的发展促进了我们民营企业的发展,以及我们农业规模化发展。

  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包括高校发展,政府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创造环境,二是支持、扶持、助推。创造环境从三个方面,一是要优化市场环境,政府要改革、转变职能,还权于市场,捋顺市场的环境,切实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审批,推动上市改革。二是优化政务环境,政府不越位,也不能缺位,履行好职责,为创业创新主体搞好服务。三是优化社会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商、爱商、重商的氛围。

  同时,作为政府也要发挥助推作用。例如制定政策推动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做好要素保障,帮助创新创业主体解决融资,贷款难、融资难、风险投资问题,创造平台,提供创新创业平台等等,要助推、扶持、支持。

         孵化器能帮大学生做什么

  主持人:孵化器在全中国越来越多,企业界都有点晕,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来说,孵化器能提供什么帮助?

  吕勇:大学生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大学生创业,对自己的认识可能不足,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很高。所以首先要有一种信念在里面,必死的心态和必胜的信念。在孵化器里,我们普遍给创业者,尤其是首次创业者提醒这一点,否则当他死掉的时候,对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是一种打击,对创业整个生态也是一种破坏。我们现在从孵化器角度讲,其他的服务从社会都可以嫁接进来,比如法律、财务,所以孵化器带给创业者更多的是创业心态和理念的支撑。投资也好,创业者的成功也好,孵化器要跟创业者共成长,才能使得创业问题能够在中国得到更好的解决。

  并且我认为,创业能够带动创新,而不是创新带动创业。只有创业才能把创新带动起来,创新成果本身解决不了创业的问题。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建议

  主持人:结合创业实战,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什么具体建议?

  王江有:第一,大胆地去做。现在新兴的产业包括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都给社会创造了非常多的需求。只要你有想法,你是有机会的。政府把门槛拉得很低,并且现在是资本过剩的时代,只要你项目好不怕拿不到钱。另外,现在这个社会环境比原来宽容多了,你创业失败,别人不会觉得你不行,而是觉得你是一个“英雄”。

  第二,准备死。创业是九死一生的活,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能认为我去做一定成功。但一次的不成功会给你下一次的成功积累更多的经验,关键在于坚持。

  第三,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创业不一定要做老大,如果在平台里面拥有股权和期权,同样可以实现财富自由、梦想,并且你在团队里面共同创业,你的成功把握更高。还有一个提醒,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在没有积累的情况下不要急于创业,等机会成熟再去做。

   从不同角度看创新创业教育

  主持人:中山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很有特点,台湾中华大学的学生得到很多国际发明大奖。二位如何看待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

  沙永杰:我认为创新应该是让学生觉得很容易的事情,是很快乐的事情,而且是可以达成的。所谓应用型创新就是我们应用现存的知识与技术,加注很好的创意进而解决问题,并且产生市场价值。只要找到好的问题,后面的创意和技术支撑都可以做到。中华大学有一位大一的学生,他想到我们在生活中使用拉链的时候经常夹住衣服,他就把拉链头加了一个垫片,可以把衣服先撑开,这样拉链就不会夹到衣服。他申请了专利,厂商把这个专利买去,这个同学得到了几十万元的授权经费。

  我们有时候有创新的恐惧症,把创新想得太高,要科学家,得诺贝尔奖等等,这些创新在所有专利当中不到2%,而98%都是应用型创新。只要问题好,创意新,技术最后来服务,按照这个程序人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

  任荣伟:我感觉到做企业家应该有一定的企业家精神,包括创新、敢于冒险、超前的行动。教育部今年在年初的时候,在广东开了一个会达成三个共识。也希望我们教育部能够更多鼓励应用型大学。中山大学今年第一次决定,评判教授的时候,除了发SCI的文章,如果能够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在应用里头做出大文章,一样可以评上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