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过十多本楹联书籍,撰联讴歌过中华门

11.01.2016  08:43

  汪曾祺研究会副会长金实秋:

  汪曾祺研究会副会长金实秋

  

  在江苏楹联界人心中,很多人说起“金实秋”,这个名字,都要竖起大拇指。因为,这位原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现汪曾祺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楹联的历史已经有三十多年。

  三十多年前,他为了写出《佛教名胜楹联》一书,带着馒头和水,在北京的图书馆里,一泡就是一整天。交汇点记者黄勇秦怀珠摄

  经风历雨证沧桑

  城墙承载着南京的历史记忆

  步入南京最经典的景点——总统府,如果您是个有心人,会注意到一副特别有味道,从古说到今的楹联:“尊天父开天国,是非功过千秋鉴;自金田到金陵,成败兴亡一警钟。”这幅楹联的作者正是金实秋,他曾担任过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副馆长。

  1986年调江苏省文化厅,曾任文物处副处长、办公室副主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筹备组常务副主任、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副馆长,退休后任过江苏省太平天国史学会秘书长汪曾祺研究会副会长等……搜索金老的资料,不难看出,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文化人。而更让人吃惊的是,金实秋研究得非常杂。除了博物馆、太平天国史这些“本行”外,红楼梦、孙中山、楹联、汪曾祺等,金老都有所研究,而且都研究出了不少名堂和心得。

  对明城墙,金实秋饱含感情。用他的话来说,家就住在明城墙的武定门边上,“一年爬城墙就要爬七八次,有时是锻炼,有时是带着小孙女,因为上面的风景大不一样,比家里开阔得多。

  金实秋说,明城墙是南京城的一张烫金名片,更历史的见证。江南时报征集春联,他第一个年头就是想到了“经风历雨证沧桑”这一句,“明城墙的历史故事太多,清军攻打太平天国的国都天京(今南京),必须要攻破神策门等城门。辛亥革命的时候,革命联军想拿下南京,当时两万清军再加上南京城墙高大坚固,但起义军攻占南京,一仗打出了中华民国。日本人侵略,城墙上的激战更惨烈。

  在金实秋看来,南京城墙承载着四大古都南京的历史记忆,不但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在所有南京人心目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楹联书籍出了十来本

  写豆腐被很多人敬为“最经典

  金实秋说,南京在保护城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他坚信,“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成功。金老还特别向记者提及了两个人,他认为,对明城墙申遗也是功不可没的。一个是同样家住武定门附近的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他对城墙文物保护做了很多工作”;另一个是扬子晚报的编辑陆华,专门出过一本城墙拓片的书,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中兴保世遗,雄姿焕发春烂漫;华翰弘国粹,古韵生辉舞蹁跹(读piánxiān)。”研究楹联的明眼人一眼能看出,这句楹联写的是中华门。

  对中华门很有感情,因此,金实秋特地撰联,讴歌雄姿焕发、古韵生辉的中华门。

  今年70多岁的金老,研究楹联的历史已有三十多年。然而对江南时报记者,他谦虚地说自己撰联并不多。

  但一份数据,表明了金老在楹联方面的造诣。他撰写了《文坛管见》、《自怡留痕集》、《佛教名胜楹联》、《郑板桥与佛教禅宗》等十五六本书,编撰的则有《文人品粥》、《文人品豆腐》等书籍。署名金实秋的书中,超过半数是楹联书籍,有十来本之多。

  金实秋所写的简简单单一句豆腐楹联更是被很多人敬为“最经典”——“玉洁持身和谐处世,冰清本质淡泊生涯”,读之既让人美了口福,又把豆腐的品性描绘得淋漓尽致。

  花三四年“”下佛教名胜楹联

  啃馒头泡图书馆,还“开过后门

  用金实秋的话来说,他是个兴趣很广的人。楹联、红楼梦、太平天国史、民国史、汪曾祺等都研究过,这几年的重心,是研究家乡高邮的汪曾祺。就连家中收藏的上百本楹联相关的书籍都一一送给了同好中人。

  但最初,金实秋在楹联上的功夫下得的确非常的深。从小好文,后来从事教育文化工作,再调到省文化厅工作,他研究楹联有三十多年之深。

  50多岁的时候,为了出版《佛教名胜楹联》一书,“我带着馒头和水,在北京的图书馆里,啃馒头,一泡就是一整天。当时,只能手抄,没有电脑和照相机。只能一条条的抄,很多珍贵的楹联是文物上的,只能找朋友‘开后门’进去抄。”金实秋笑言,当时在文物处工作,资料很多,而且还能经常去北京出差,因此查阅资料、搜集楹联方便了不少。

  四大道场: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八小名山:北京香山、河南嵩山、江苏狼山、浙江天台山、江西庐山、河南衡山、陕西终南山、云南鸡足山;各大名寺……很难查的佛教名胜,金实秋愣是用了三四年的时间“”了下来。光图书馆,就去了近百次。“朋友们也鼎力相助,有澳门的朋友去澳门的图书馆抄来寄给我,还有请台湾的学者帮忙,他们也都很给力。”回忆起来,金实秋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功夫不负苦心人。金实秋所写的《佛教名胜楹联》一书,终于出版,并增补再版、三版。中国佛教协会、宗教文化出版局非常认可,将这本书作为礼品赠送给高僧大德及相关人士。星云大师的佛光山院,也非常看重这本书。

  对汪曾祺的思念绵绵不绝

  出版《永远的汪曾祺》等书

  在文坛,汪曾祺是永远说不完的文学话题。汪曾祺之所以能够“永远”,不但是短篇小说、散文等一绝,还得益于他生前认认真真地著文和认认真真地做人,天真隽永,品德高尚、艺兼众美,文诗书画皆工。就连烹饪也非常有心得。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所写的文章中、甚至在平日闲谈中称汪曾祺先生为“最后一个士大夫”,“中国当代最后一个文人”,“永远的汪老”,这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汪曾祺先生的尊敬和喜爱。

  而汪曾祺辞世近20年来,金实秋的思念仍绵绵不绝。

  他清楚地记得,1981年,他跟陆建华(注:现为汪曾祺研究会会长)一起去高邮的车展接回乡的汪老,这是俩人第一次结下油源。后来,他才知道自己的父亲跟汪曾祺的堂弟也是熟识。“他待人随和,他赠我好几副自己写的楹联。其中最短的,印象特别深的是‘大道唯实,小园有秋’,嵌着我的名字。

  当年,对家乡文学后辈的些微进步,汪曾祺也常欣喜不已,总是给以热情嘉勉。在他生前,也曾为金实秋的《戏联选粹》一书作序,并在序言中亲切称呼金为“小同乡”。汪曾祺还特别提及说自己很喜欢书中收集的贵阳江南会馆的一副对联:“花深深,柳阴阴,听隔院声歌,且凉凉去;月浅浅,风翦翦,数高城更鼓,好缓缓归。”隔院声歌的意象,有一种含蓄之美,也凸显了汪曾祺的美学观念,是温婉、含蓄的,他笔下的世界,多是生活中善的片段。

  汪曾祺辞世时,金实秋挽联曰:星沉甓社家乡水,梦断菰蒲晩饭花,把家乡高邮的特色和汪老的小说《菰蒲深处》等完美地结合。而在汪老辞世后,金实秋也出版了《汪曾祺诗联品读》、《永远的汪曾祺》等3本书,到处收集汪曾祺的点点滴滴诗联,以及王蒙、林斤澜、李陀、叶兆言、王干等汪曾祺生前好友或后辈回忆汪曾祺的短文结集,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来寄托他的哀思和回忆。

  这些年,他和陆建华依旧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着汪曾祺,为文坛奉献着点点滴滴。

  金实秋部分作品欣赏>>>

  尊天父开天国,是非功过千秋鉴;

  自金田到金陵,成败兴亡一警钟

  ——金实秋题总统府联

  文物稀珍,大业佛雕征隋祀;

  浮屠罕觏,显庆壁刻证唐年。

  ——金实秋题四川广元千佛崖

  陶分禹寸勤自勉,

  激浊扬清乐笔耕。

  ——金实秋题陆建华书斋联

  玉洁持身和谐处世,

  冰清本质淡泊生涯。

  ——金实秋写豆腐

  登高望远开境界,

  追昔抚今证沧桑。

  ——金实秋登玄武湖段明城墙有感

编辑: 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