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到了,你治“未病”了吗

23.06.2015  10:18

  6月22日一大早,江苏省中医院门诊呼吸科、针灸康复科、儿科、风湿免疫科、推拿科诊室就排起了长队。“我是冬病夏治的老主顾了,每年我都提前来预约,已经3年了,原来冬天经常感冒,现在好多了,几乎不感冒了。”“我体质较差,冬天手脚冰凉,今年除了想穴位敷贴,还想请专家为我开中药调理调理。”“我儿子有过敏性鼻炎,冬春季经常发作,去年在儿科开的中药回去煎煮给他擦浴后,效果很好,今年春天明显发作减少,所以今年还想继续。”队伍中不少患者纷纷向记者介绍。省中医院副院长陈玉根教授介绍说,“治未病”就是现代人所指还没有发生的疾病或者慢性病缓解期,通过中医的特色疗法以阻断其发展,从而使这种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移,冬病夏治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医治未病疗法。

  冬病夏治实则“治未病

  “治未病”最早出于《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归纳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也说明了“治未病”对医生诊疗经验和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想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要善于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冬病夏治就是将古人的临床经验结合现代人防病观念,通过天时、地利、节令气候,结合夏季养阳理论,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穴位贴敷、药浴、中药熏洗、刮痧、中药食疗等方法,从而达到“未病先防,欲病施治,已病早治”。特别是三伏之日,是一年中阳中之阳,此时,气血通畅,药物易于深达脏腑,是治疗各类疾患的最好时机,一方面对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体虚者通过中医施治,可开发阳气,利于气血,增强免疫力;另一方面,中医一些外治方法如穴位贴敷,通过辨识体质,选用一些温阳、芳香、祛湿、清热、解毒类中药,经过加工研粉,用新鲜姜汁调制,贴于穴位,从而达到舒筋通络强壮阳气,预防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并非人人皆宜

  随着人们对中医学的了解,“冬病夏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不过,并非任何疾病,任何人群都能适应。“冬病夏治”主要针对一周岁以上虚寒体质的人群,患有冬天容易发作或遇冷易加重的疾病,如哮喘、反复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风湿病等;而湿热体质的人就不适合冬病夏治,比如痰或鼻涕为黄颜色,且比较黏稠;舌质发红且舌苔干燥,或舌苔黄腻,就不适合“冬病夏治”;相反,如果痰为白色且比较稀,舌淡红,舌苔薄白则属于虚寒体质,比较适合。而对于热证的患者,即关节热痛、发热、不怕凉反怕热等病人,就应慎用或忌用贴敷法。此外,穴位贴敷不适合瘢痕体质、虚弱怕痛、支气管扩张、正在感冒发烧及血糖不达标的糖尿病患者。虽然贴敷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有点微热感,但有些人可能会出现皮肤起泡、痛痒难忍的状况,所以不适合瘢痕体质的患者。对那些长期咳嗽,甚至有咯血病史的人,最好先去拍肺部CT,如果确认是支气管扩张患者,最好不做贴敷,因为这类患者多是湿热体质。至于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患者,敷贴后则会加重病情。而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未能很好控制,皮肤一旦破损则很难愈合。

  冬病夏治要耐得住寂寞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一个辅助疗法,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般疗程3年,因而要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临床中不少人穴位贴敷了一年觉得效果不明显,就不再坚持,甚至停止治疗。这些都是误区,对慢性病或预防疾病而言,治疗不能依靠单一疗法,应遵医嘱坚持治疗。无论是贴敷还是其他的冬病夏治方法,其间,都要少吃生冷瓜果。《内经》中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天可乘凉,不可贪凉,少吹空调、电扇,给身体一个平和的内环境,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冯瑶华琳月

编辑: 项贤军、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