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57处老地名树碑立传 小行原来是米市

14.01.2016  10:42

  你知道小行过去曾经是米市吗?花神庙与花有着什么样的不解之缘?每一个老地名,都有着一段尘封的往事耐人寻味。尤其对于南京,遍地的市井文化正在快节奏的城市里渐渐沉睡或者被遗忘。而雨花台区从去年开始,却悄悄做起了一件唤醒城市记忆的事情。他们为57处老地名“树碑立传”,再现老地名的前世今生。

   57处老地名碑今年完成

  记者昨日从雨花台区召开的两会上得知,为老地名树碑立传被当做雨花文化标志工程,于去年启动,当年8月竖立了望江矶、能仁里等14处碑文介绍。所谓老地名说明碑,就是整理出一批老地名,搜集各种地方志和历史掌故,将其展示在碑上,立在历史遗迹附近,供人阅读。比如地铁10号线经过的小行,其碑如此介绍:今雨花路旧名米行大街,而此处米市规模相对较小,故名“小米行”,简称小行。现代人读到这些,显然对小行会有新的认识。

  雨花台区文化局文化遗产管理科科长邰健胜介绍,老地名在岁月中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一些老地名消失了。所以,启动这一文化工程,既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也让今天的人对家园有亲近感。他们总共梳理了100多个老地名,先期邀请专家对57块碑文内容进行讨论,今年初将全部竖立到位,年内还将启动第二批的立碑工作。

   老地名的故事你不一定知道

  邰健胜科长介绍,南京是一座文化古都,处处都是历史,处处都是掌故,雨花台区也不例外。解读一处老地名的前世今生,也长了一次知识,增加了一份对南京的感情。

  ■板桥

  原为湘浦上木浮桥。湘浦,六朝亦称幽浦,清代名“人字河”,今名板桥河。源于江宁谷里山林,至大胜关汇合南南河水入江。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乡绅郭贤吾与祠山庙道士赵松如共同募修成三孔青石板桥。流孔上原各雕有青石龙头,俗称“花篮桥”,“文革”中龙头被毁。2006年,桥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板桥亦衍为地名,今为板桥街道。

  ■三山矶

  西濒长江,与梅山铁矿相距约1公里。南朝顾野王《舆地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行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李白诗“三山半落青天外”即指此。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命工部侍郎黄立恭在三山之南建寺,赐额“三山讲寺”。三山一名护国山,故寺亦名护国寺。山下有三山营,旧为屯兵之所,后成地名。

  据了解,南京的老地名整理出来的有1万多个,每一个老地名都能讲出一段故事。比如蓝旗街,清军入关主政后将北方满族人移民到南京,住在大光路一带。清代满族的军队和户口编制分为八旗。蓝旗街因是正蓝旗衙门所在地而得名。长乐路的三七八巷,清朝时叫“官沟”,后成“干沟”。1956年编长乐路门牌,便准备将“干沟”各家编为378号、378号之一等。巷内各家认为这会造成日后通讯麻烦,干脆将“干沟”称为“三七八巷”,巷内各户都是整门牌,皆大欢喜。作者:何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