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6.07.2015  00:21

  【学习经典】 

  ——跟习大大学引经据典(三十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015年7月24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开幕,习近平主席发来贺信,他向全国各族各界青年和青年学生、向广大海外中华青年说道: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用这句《论语》中曾子的话来勉励青年学子,最为合适不过。 

  士,在先秦时代是一种社会等级的划分。先秦社会阶层分为贵族、庶民、奴隶,在贵族的排序中,依次是天子、诸侯、大夫、士。所以,士,是贵族里最末的一个群体。 

  先秦以后,社会等级演变,平民阶层主要指四类群体:士、农、工、商。这时候,士,又成了平民百姓中地位最高的群体身体。 

  正因为""本身拥有着贵族传承的教养与理想,同时又往往体验着平民生活的炎凉与渴望,所以,这些在社会流动中知上知下、可上可下、  既有见识抱负又切实了解民生的一群人,就具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使命:社会的建设和完善,需要他们肩负远大的理想,承受现实的苦楚,培养坚毅的品格,坚持长期的奋斗。 

  这就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知识分子不能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家国建设的重任,而且个人发展和理想实现的路途,又必将遥远艰辛。 

  在后来的士农工商四等级中,""是专指读书人,所以我们可以就把"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笼统解释为有一定地位、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 

  (二) 

  先秦贵族中最低等级的士人群体,无法依赖世袭资产挥霍,他们必须依靠自身本领立世,所以,各个思想流派中的代表人物,就显示出了不同的立身特征。比如:儒家培养了文士,以仁义治天下;墨家培养了侠士,以兼爱助黎民;兵家训导出武士,法家练就了谋士,道家熏陶出隐士,杂家历练出方士……这是从学问体系的派别上划分。 

  然而一个人的学术思想和社会职务又不是单调唯一的、常常是综合展现的,比如,受儒家文化教育的学士,可能同时还是战士,可能文武兼备,还可能儒法兼治……无论是文士还是隐士、是侠士还是方士,都可能是一人多面。所以,  在中国文化的大概念里,逐渐,用""来形容人,是在表达一种值得称颂的品格象征。能被称作"",是在肯定着一个人的人格风范。 

  因而就有了"义士",无论是什么职业、什么年龄,只要能坚持正义、果敢有为,就为人称道; 

  因而就有了"士气",无论是富贵贫贱、还是男女老幼,只要保有志气、保持正气,就令人敬重。 

  这就是""的精神力量,这就是""的文化骄傲。 

  士,在中国文化里,是一种具有正面精神力量的人格范式,是一种生命气场呈现为正能量的人格形象。 

  (三) 

  而对于年轻的"学士"们来说,以"士不可不弘毅"进行嘉勉: 

  一方面,是勉励学子们要具备知识的涵养,凭此建设人生、报效家国; 

  更重要一方面,是提醒青年人要建立品性的高贵,以此光明人生、提升社会。 

  青春的起点还很稚嫩,未来的路途还很漫长,因此"任重而道远"的提出,就是在士子们临出发之际,拷问他们将在这条遥远的人生行进路上,  意志会坚定还是消磨,心性会高尚还是卑微,士气会坚守还是丧失,""的名字会不负骄傲,还是有辱风姿。 

  中国文化寄托给""的期待,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士,是一种知识肯定,是一种人格界定,是一种清正的思想品位,是一种荣光的身份定位。 

  而今天的青年,就是明天的社会主体;今天的士子,就是明天的国家栋梁。所以,历史期待的声音从古说到今:"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