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工业理性 率先突破高端装备

09.12.2015  23:37

  中国工业报记者 司建楠

  “高端装备是核心,是装备制造重点发展领域(10大领域)的重中之重。”在日前举办的“中国制造2025与装备制造业高峰论坛暨装备制造业研究所揭牌仪式”上,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屈贤明表示,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在内的高端装备在10大重点发展领域中占比达四分之三。到2025年,10个重点领域将有一大批原创产品与技术出现在国人和世界面前。在重点领域,‘引领’将成为主要创新模式。” 

  装备制造业支撑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徐东华强调,装备制造业是振兴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根强调了培育工业理性的重要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诠释了互联网+对工业的影响,强调制造强国建设需要凝聚共识,聚焦目标。会议由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主办、恩必特(新智库)协办、中国工业报社特别支持。会上,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装备制造业研究所宣告成立,并与中国专利技术总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

  培育工业理性 

  “中国工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工业理性。”李培根指出,首先,要有工业理性的意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工业上不仅仅是技术落后,还存在工业理性不足。其次,工业的理性强调“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人的意义方面,客户的价值应存在于产品、生产过程与服务中。他说,德国的公司非常注重小的细节,包括改善人的生活质量。

  理性要体现人的存在性。个性化实际是“人的存在”的一种表现方式。目前,宝马汽车可以个性化定制,更好地体现了客户的存在。客户的存在不仅是表现在产品上,甚至还体现在生产过程中。比如,在虚拟车间与实际的物理车间可以实现同步。作为制造商,要有能力让客户了解自身的服务内容,可以让用户在网络中对虚拟车间进行参观。

  理性还要体现人权、隐私,要体现社会责任、对员工的关怀。例如,在德国德累斯顿大众公司的透明工厂里,就充分考虑了工业与城市的和谐,体现了环保、人文艺术气质。德国机床企业EMAG董事长曾提到“中国工人在生产线末端,日本工人在生产线中,德国工人是核心。”对此,李培根强调,要慎提“机器换人”。工业理性还体现在合作精神方面。他说,21世纪的竞争不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以企业为核心的联盟之间的竞争。

  “工业理性要体现至善精神。不要小看1%。航空燃料减少1%,将节约超过300亿美元的价值。”李培根说,工业理性还要体现为互联、节制。包括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均与工业理性休戚相关。在智能制造方面,“智能型数控注塑机除了具备参数自动补偿等等特性外,还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节能,节能超过50%,这是很了不起的。”李培根表示。

  打好工业基础

  李培根强调了当前我国工业发展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是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完成工业自动化,处于工业2.0后期。未来“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实现工业2.0补课,希望更多企业在工业3.0上实现普及,少数有条件的企业做好智能化示范。

  二是推进智能制造产业不能像以前一样,软件被外国产品占领。要把握好“应用推广”与“研发准备”之间的关系。注重培育自己的智能制造“使能”产业,既包括机器人等装备产品,也包括各种软装备。

  我国向工业4.0迈进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装备制造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中航工业信息技术中心首席顾问宁振波说:第一,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各种资源,避免重复或过度投资以及浪费。要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地予以推进,以试点推进全局,每阶段设定主要工作内容与阶段目标,防止盲目快进。理性应对,防止过度炒作导致的民间资金疯狂涌入,控制投资风险和泡沫。

  第二,打好工业基础,深化推进两化融合,强化市场竞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提高生产、库存、管理、决策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只有大多数工业企业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才拥有实现工业4.0的产业基础。

  把握发展方略

  近日,中国工程院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未来10年的发展趋势、发展重点和目标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十大重点领域创新的方向和路径,并将其汇编成册,编发了《〈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年版)》。

  屈贤明表示,十大重点领域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优势产业,如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航天装备、船舶等,与国际强国水平比较接近。第二类是战略必争产业。这是与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都休戚相关的产业,虽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也必须加大支持力度,缩短差距,保证自主可控。如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年版)》明确了未来高端装备发展的需求、目标、发展重点、应用示范工程,以及战略支撑与保障。涵盖10个领域23个优先发展方向的路线图,构成了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说:受中国劳动力数量缩减、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据估计,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量将超过35000台,约占全球总需求的近两成,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

  屈贤明预计,到2025年,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将取得极大进展,主要体现在创新模式出现重大转变。将由目前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跟随模式转为“并行”模式,其中,在进入强国中领先地位的领域,“引领”将成为主要创新模式。到2025年10个重点领域将有一大批原创产品与技术出现在国人和世界面前。希望全社会给予支持与关注。 

  聚焦高端装备 

  聚焦高端装备的发展战略,屈贤明提出了六大发展方略: 

  一是找出短板,分析中国装备与国外同类装备的差距及短板,对症下药。包括需要解决的制造装备,需要建设的数字化车间,以及需要建设的创新平台等。 

  二是创新驱动,加大创新投入,包括实验能力建设的投入,加速创新模式的转变,实现跟随——并行———引领转变。 

  三是提升质量。着力解决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差的顽症。例如,德国的机床企业做法是:新研制的机床先要在本企业使用一年后,才交付用户,而我国的机床厂目前仍将用户当作新产品的试验场。

  四是夯实基础。下大力解决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业发展滞后的瓶颈,组织实施好“工业强基”工程。 

  五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工程将以高端装备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产品设计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服务智能化。 

  六是装备世界。中国的轨道交通装备、发电装备与输变电装备、通信设备、船舶、工程机械已达到或十分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其中前三类装备到2025年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五类装备是我国装备“走出去”的主力,需要与我国雄厚的资金相结合,为中国装备走出国门、装备世界创造良好条件。 

  本次论坛以“中国制造2025”与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为主题,论坛针对“中国制造2025”以及德、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酝酿中的以德国“工业4.0”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围绕先进技术、先进材料、新型商业模式、管理变迁、熟练技术工人培养、绿色可持续发展、研发与创新发展等内容展开研讨,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献计献策。 

  ▲随着《中国制造2025》技术路线图的推出,高端装备制造业更是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遇,使“中国装备,装备中国”和“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理想,向着实现的道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不少专家预测,《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发展领域将迅速成为制造业热点,并吸引大量市场资本进入,未来有望开启以万亿元级计算的蓝海市场。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