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五个注重”

28.12.2014  11:20

  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决策以来,全社会不断兴起广泛宣传、积极实践的热潮。然而,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扎根,需要为之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要注重开放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是开放发展的。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已经孕育并且不断产生许许多多的美德,需要我们继续去挖掘、总结和提炼。在这个过程中,应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多地给人温暖,因为它描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精神层面的奋斗愿景,其生命力来自于人们的期望和憧憬,所以必须首先回答能够给予人们什么。就像中国梦,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首先是因为其为每个人的成才梦、创业梦、进城梦、安居梦等等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具有鲜明的“给予性”。中国梦也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好,都离不开对于每个人的要求,但毕竟与法律规范不同,依靠的不是冰冷的强制力,而是温暖的感召力。自由让人感到欢乐,民主让人感到尊重,法治让人感到安全,这正是这些概念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中长期被推崇的根本原因。

  要注重内在生长。就像一座城市,那些繁荣的、有吸引力的、方便市民生活的城市,都不是规划、建造出来的,都是长时间由人们分散决策、经营而生长起来的。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自下而上生长起来,再加以科学化总结提炼出来的。我们应当这样理解:这24个字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步提炼和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真正最终蕴藏在全体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日用而不觉”,并且正在不断发展和提升之中。党和政府的倡导、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舆论的引导、先进典型的示范等多种因素,作为阳光雨露,由外而内进行滋养。民众在生活和实践中,不断用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去比较,形成了共同的原则和向往,到多数人都能呼之则出的时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成为大家的共同信仰。

  要注重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有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充分有力的理论支撑。价值观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信念。人们在形成和确立价值观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在自问“为什么”。只有发自内心地认为她是正确的、光荣的,是真理的时候,才能小心珍藏、长期遵循。《论语》讲“”,《孟子》讲“”,又经过无数哲人、大家的阐释,传统价值观才深入中国人的血脉。《论自由》《正义论》《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等等,回答了西方社会精神世界的最大关切。然而,我们的学生、我们的青年一代从古代的典籍里,难以找到今天的答案;从西方的经典著述里,也不可能找到中国范本。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有完善的理论体系支撑,特别要讲清楚我们的“自由”“民主”区别于西方价值观的关键,从而让每一个价值取向都不只是概念,而是包括内涵、特点、逻辑、历史发展、前景目标等全面的阐述。

  要注重全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每个层面都要大力培育和践行,不能有所偏废。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阐述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方向问题;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全民族共同理想的条件环境,回答的是“怎样实现社会进步”的途径问题;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明确的是“落实国家和社会层面价值目标”的基础问题。三个层面的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都要靠人们的共同努力去实现,都是人们的责任,与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能回避任何一个层面。同时,由于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价值观的内涵更为深刻和复杂,尤其需要进行深入的阐述。

  要注重实践特色。实践育人是人们道德品质形成的必由之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靠灌输不行,必须坚持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这需要在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遵循的基础上,设计丰富有效的实践活动载体。实践活动的关键,在于体验。立足本职、争创一流的创先争优,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的“三下乡”,扎根西部、帮助群众的博士服务团,“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服务,积少成多、随时可行的“微公益”,以及广布城乡社区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与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让人们能够在切实体验中感知她、领悟她。我们必须进一步丰富内涵、创新形式,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实践活动的行列中来,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景临作者单位:共青团中央办公厅)

  原标题: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五个注重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