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去农家乐最喜欢干哪些事?

16.01.2015  21:42

本报记者周伟蔚制图李慧丹

中国江苏网1月16日讯 中国农民千百年来都是靠力气吃饭,如何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成为现代农民致富的关键。记者昨天从吴中区农业局2014年度统计报告中发现,近5年来,太湖边的农民越来越趋向于将传统农业种植与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观光等结合,而他们销售的方式也更为多样化:除了传统肩挑手提式的自主销售、通过农民经纪人和专卖店进行渠道销售外,用微信、微博、网店等网络途径进行自我宣传、销售的新生代农民也越来越多了。太湖农民已经把“农旅结合”玩转得越来越“”。

数据提示:

太湖边的农家乐5年翻了4倍

肩挑手提的少了,网上销售的多了

网销前三甲:茶叶果品螃蟹

根据统计数据,太湖边的农产品中,城里人最常网购的是茶叶、果品和螃蟹,而在5年前,这三类产品的网销比例几乎为0。2014年全年,太湖蟹民卖掉了7900吨太湖蟹,收入11.5亿元,其中85%是通过渠道销售(主要指农民经纪人收购、专卖店销售等)、14%由蟹农自主销售、1%是蟹农通过网络平台销掉的;太湖果农卖掉了2.8万多吨水果,收入2.89亿元,其中渠道销售占65%,自主销售为33.5%,网络平台销售比例为1.5%;网络销售最吃香的品种是茶叶,比例高达8%,渠道销售占85%,茶农自主销售仅为7%,茶叶储存、运输方便是它网络销售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茶叶为太湖茶农带来的2.18亿元收入中,传统强项碧螺春占据半壁江山:在全区3.08万亩茶园产出的309吨茶叶中,有117吨都是碧螺春,它的产值高达1.24亿元。

五年里翻了四倍:农家乐的数量

种植品种特色很鲜明,农民卖农产品也越来越“”,太湖边的农产品自然人气不断上涨。根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4年的短短5年间,该区域农家乐的数量从46家增加到172家,给农民带来的营业收入也由2亿元提高到5.1亿元。

举个例子,以前农民挑着葡萄去城里卖,一斤的价格最多10元左右,这还包括了来回的成本费。而在临湖镇农民吴美运的果园里,它们的身价却翻了几个跟头:吴美运开通了个人微信,每天在朋友圈里“”果园的景色、收成,接受老顾客通过微信预订、快递送货。她还把葡萄作为原料酿成酵素饮料,仅仅一小杯就10元,价格虽然贵却深受城里人欢迎。她的果园里还有农家乐,亲子采摘、农家菜等内容让市民蜂拥而至,省了自己采摘、送货的人工成本,还带来可观收入。

水果界“四大天王”:枇杷柑橘杨梅板栗

太湖边几乎一年四季水果不断,什么水果种得最多?统计结果毫无悬念:枇杷、柑橘、杨梅、板栗是绝对的“四大天王”,这四种当地特色果品的种植面积占太湖边所有果品种类的近四分之三。吴中区农业局负责人说,这是对全区“一粒果”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彰显地方特色的成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柑橘种植。为了保护“洞庭红橘”这一太湖边特有品种,吴中区建设了1个种质资源圃、2个规模育苗基地,建设完成东山环岛公路1个千米红橘景观风光带,规划设立7个重点保护区,并对1874棵零星保护红橘进行挂牌保护,建立了有序的日常管护机制。

最喜欢的三件事:赏茶品茶、果品采摘、湖鲜品尝

农家乐人气爆棚,由此也带“”了太湖周边的20多条农业主题旅游路线和40多个农业休闲主题旅游景区(点)。据了解,吴中区要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园区亮点,把目标定为“一年成势、三年成形、五年成园”,让太湖、西山、澄湖三大农业园区依托优势、提升优势,实现错位突破。举例来说,西山园区金满庭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认定,修编完成绿光农场和金满庭农业园旅游、农业两个提升发展规划,正在着力推动两大农业生态旅游综合体项目,并打造园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现代农业园区越发“高大上”,但根据统计,城里人进行农家乐的喜好依然很传统,他们在太湖边最喜欢做的三件事分别是:赏茶品茶、果品采摘、湖鲜品尝。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