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家城管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在南京揭牌

28.09.2016  03:36

  9月26日,全国首家城管执法队伍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在南京市城管局揭牌。为日前殉职的城管队员任克明默哀,成为这场揭牌仪式的开场。上周,45岁的南京锁金村街道城管中队副指导员任克明,在劝阻违法摊贩时被刺,不幸因公殉职。任克明生前曾表示,与小贩反复拉锯会让其愈加抵触,需要从源头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如今任克明走了,留下的问题仍待解决。

  城管队员亟需心理干预

  南京城市管理执法队伍有2000多人,共担负162项城市管理职能,被称为城市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和高速发展,管理中出现很多矛盾和冲突,城管执法首当其冲,可谓坐在“火山口”上。南京市城管局执法总队政委赵桂飞表示,面对日渐恶化的执法环境,执法者需要掌握自助、他助的心理干预方式,学会情绪管控,减少冲突和伤害非常必要。南京成立城管执法队伍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目的也在于此。

  “眼下,城管污名化趋势非常明显,职业的社会支持很不完善。”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现场为一线城管执法队员“把脉”。“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队员有突然亢奋、失眠、焦躁、精力分散等行为,一定要和专业心理机构联系就诊,给予疏导治疗。原则上,易怒型人格、抑郁型人格、自毁型人格等,都不太适合一线执法。

  近些年,各地的城管执法者发明五花八门的“人性化”执法新方式,比如“鲜花执法”“下跪执法”“目光执法”等。张纯认为,这说明城管队伍受到强大的舆论和心理压力,同时缺乏行之有效的程序化执法手段,才会有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出现。

  城管“污名化”亟待化解

  就在任克明殉职后这几天,南京市集中出现一批暴力抗法事件。有城管队员在执法时,被商贩三次打倒在地,但下意识地将双手背在身后,防止出现纠纷。“执法过程中出现肢体冲突,目前按照民事纠纷解决,很多时候都不了了之。队员们却很可能因为网上的视频,而受到处分甚至革职。”南京市建邺区城管大队副大队长杜建喜说,自己干了14年城管,遭遇过3次大的人身威胁。他希望城管这一职业得到社会认可,但对现在的舆论氛围又实在无可奈何。

  南京市鼓楼区城管一线执法队员史文宁在执法中遇到很多困惑。比如卡车占据快车道违法经营,甚至恶意遮挡车牌,只要按照交规处置,扣满12分就不能上路。但事实上,占道经营都是城管在敦促撤离。再比如,流动小吃摊没有卫生和工商许可,他们违法经营遭到取缔,和单纯靠城管没收摊位比,哪一种管理更有说服力?“多道前置防线无人值守,源头关没把住,管理的、舆论的、情绪的爆发点必然压在最后一道防线上。

  “‘矮化’城管队伍,正成为主流舆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邱健新认为,城管殉职一事,应引起高度重视和反思。执法者和被执法者的权益,都应该得到合理对待。“城市管理是个大概念,城管执法只是其中狭义的一小部分。但他们往往被赋予巴掌大的权力,却要负天大的责任,这需要多做宣传,让更多人理解城管。

  疏堵结合根治城市“顽疾

  从城管执法对象层面剖析,其中一部分是流动商贩,也是矛盾最突出的部分。他们的生存权如何在城市中得到确认和保护,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我做梦都想租个门面卖水果。”常年在建邺区积贤街占道售卖水果的流动商贩对记者表示,“没办法,摊位费太贵。旁边的积贤菜场,5平方米一年房租要9万元!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教授金一虹认为,应尽快摆脱“猫捉老鼠”式的城市管理方式,否则矛盾和冲突还会不断爆发。社会转型期,急需探索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城市管理制度。“比如台湾夜市,法律要求摊贩几点在什么地段出摊,收摊时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卫生要求。疏堵结合,既根治占道经营顽疾,也保护底层民众的生存权益。疏导渠道,本身也是一种心理暗示,说明他们在城市有一席之地。”金一虹建议城管和市民建立良性的积极互动平台,比如邀请社区居民参与执法,感受执法难度。

  “保护权益,是双向的,包括心理干预和疏导,也应该是双向的。”资深心理咨询师金璞华认为,应该借鉴交警执法扣分后,违章者上课学习交规的经验,给城市外来务工者、流动摊贩补上守法经营一课。告知他们,人性化执法是趋势,但“法不容情”,城市管理的“红线”同样不能逾越。此外,执法队员以及家属都需补上心理课,管控好情绪,掌握心理疏导方法,创造一个社会支持的氛围,才能让城市管理更文明更科学。

  本报记者 唐悦

编辑:盛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