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长个子”,更要增内涵

27.11.2014  11:27

  城市规模划定新杠杠,江苏6市“特大”难保——

  国务院上周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重设城市等级格局。这一《通知》连日来引发各地政府和专家的高度关注。

  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小卉表示,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将有利于鼓励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优化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有利于更好地实施人口和城市分类管理,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破解当前愈演愈烈的“城市病”。

  江苏6市“特大”难保

  城市规模划分新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类型由4类变为5类,增设超大城市,且将小城市和大城市划分为Ⅰ型、Ⅱ型两档。

  这其中,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而此前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为:市区(不包括市辖县)的非农业人口总数,100万人口以上即为特大城市。

  按照“老杠杠”,我省特大城市有8个: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和徐州。而根据新标准,江苏能跻身“特大”之列的城市将急剧减少。

  统计部门表示,省内13个省辖市除南京外,其余都含有地级市、县,这12个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该怎么计算,暂时还没有定论,不过,根据2013年年末各市市区常住人口数据,大致也能推测出各地城区人口规模:2013年年末,我省市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只有南京和苏州,南京659.12万,苏州546.83万,这两个城市也很可能继续保住“特大”的称号,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徐州6市市区常住人口从354万至130万不等,摘掉“特大”的帽子几无悬念。

  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新型城镇化,必须更加精确地指导城市发展,城市因此需要细分。“大家都‘特大’了,好比满大街都是‘五星级酒店’,那就只能建‘六星级’了。

  “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还是20多年前制定的,当时的城市化率不到27%,而且城市规模普遍较小,普遍发育不足。”陈小卉说,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江苏一些县级市的人口都已超过100万,显然,旧标准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城市发展需理性定位

  公众曾对“建设成为国际化特大城市”的口号耳熟能详。“”上“特大”帽子的城市,往往予人资源配置好、投资环境优、房价高的印象,“不可否认,城市层级越高,获得的资源也越多,政策性扶持也更强。”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坦言。

  从此前各地发布的中长期城镇规划看,也均依所在旧标准提出了较为宏大的特大城市目标。像安徽、湖南到2015年分别有6个特大城市,河北规划至2020年有8个特大城市,福建提出到2030年有6个特大城市……江苏是城镇化先导区,在2012年出台的相关规划中,我省曾计划到2015年有11个特大城市。

  但新标准提高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上下限,这也意味着很多地方的城市发展规划需要重新调整布局。

  “城市发展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没必要突飞猛进。城市的地位并非由人口多来决定,世界上一些知名城市如瑞士的苏黎世、德国的法兰克福等,人口并不多,但却结合自身特点和区位条件,找到了自我发展方向,赢得了知名度。”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城市精确分档后,便于分类施策,不同层级、不同规模的城市,应有不同的定位并出台不同的政策等,有助于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有序。

  陈小卉也说,部分城市因规模过大已出现了“城市病”问题,部分城市因资源枯竭等缘故出现衰退,多数城市因快速增长出现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新标准更能适应当前城镇化实际要求,帮助各城市依据自身市场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特点来重新定位。

  “对江苏而言,核心调控还在苏南地区。我们做过一个分析,苏南70%的外来人口来自苏北,30%来自安徽、河南等省份。苏南3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就应限制人口,因为已经无地可用了。相比较而言,苏中和苏北还处于增量发展的阶段,户籍准入门槛可以放得低些、土地供应政策也不那么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