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实践】自然的城市 美好的生活——江苏城市“双修”构建特色空间

05.02.2017  14:32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指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用更新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更新升级城市空间功能和品质,修复城市设施,改善景观风貌,提升有机特色和活力。

一直以来,江苏以城市规划为引领,以城市环境整治“931”行动、园林绿化等工作为抓手,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大力修复改善生态环境,全力修补提升城市功能,积极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群众的广泛赞誉。

规划——为城市绘好蓝图

为给城市发展搭好“骨架”,江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和《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2016版)》,用于督促和指导各地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江苏省要求各地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地位,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加强城市旧工业区、旧城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空间利用研究,重视城市新建地区用地功能的混合布局,整合优化新老城区公共设施布局,结合城市绿地系统组织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服务功能,构建以邻里生活圈和便民服务圈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重视城市空间特色塑造,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同时,江苏积极推进重要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研究出台了《江苏省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导则》,指导各地科学合理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结合城市用地和功能布局,明确自然空间格局保护、公共海绵空间布局、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及相关建设要求,加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和反馈;研究制定《江苏省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江苏省地下管线数据标准》、《江苏省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编制导则》及《江苏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导则》等技术文件,指导各地推进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制定出台了《江苏省“十三五”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开展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导则研究,从规划建设角度提出该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作的主要思路。

为进一步保护特色资源,彰显特色空间,带动特色发展,目前,我们正在组织编制《江苏省域空间特色战略规划》,对全省特色空间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引领建设美丽宜居、富有活力、多元彰显的美丽新江苏。目前规划已完成初稿。”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规划处处长施嘉泓说。

据了解,江苏着重在学术研究上“下功夫”。组织开展了《江苏省城市更新规划研究》课题,总结了国内外研究和实践以了解城市更新的新内涵和新趋势,分析了江苏阶段性发展特征以明晰城市更新的新诉求和新目标,评估了江苏已有工作以掌握城市更新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背景下江苏城市更新的规划应对思路,构建了一套规划方法、一套编制体系和一套实施机制,对更新地区识别、更新内容构建、更新方式选择、更新规划编制和更新实施机制等提出了契合江苏省情的策略和措施。

修补——全力提升城市功能

传统的城镇化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大拆大建的推土机时代一去不返,未来的城市更多的是要在旧底片上修修补补,这就是城市微更新。城市修补,就是要把对空间环境的修补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适度开发、适度干预。

自2013年7月起,江苏在全省县以上城市建成区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行动,并从2016年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提升行动,向“脏乱差”现象和城市环境“顽疾”说不,全面改善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截至目前,江苏共完成各类整治项目6万多个。1211个城中村、688个棚户区和1524个老旧小区的居住环境得到根本改善,885片城郊接合部、2939条背街小巷和816个农贸市场得到有效整治,767个低洼易淹易涝片区告别淹涝历史,1098条城市河道的整体环境得到提升,2416个建设工地扬尘污染问题得到控制;新增公共停车泊位41万个,清理整治违规户外广告约4.6万处,新增占道经营疏导点摊位4万余个。城市面貌显著改善,取得了超出预期的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广大群众的衷心支持,群众的综合满意率高达87%。

以镇江为例,镇江老市政府改造项目在充分保留原有绿化苗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房屋改造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保留建筑原有大门及附属用房、原市委楼、原常委楼、原档案局及车库共计约1.45万平方米;拆除原文化局、原粮食局、原财政局及原发改委楼建筑面积约为1.24万平方米,建成了集文化创意产业与市民休闲活动为一体的开放式公众场所。

修复——还山水色彩

作为城市的主人,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建设什么,而是不建什么。还城市以绿色和生态,让它成为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主政者的共识。据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介绍,近年来,江苏以提升城市品质、塑造美丽宜居环境为目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以园林绿化为重要抓手,着力显山露水,推进生态修复,构建开放空间体系,绘出了一片好山好水好风光。

江苏着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项指标全国领先;大力推进园林城市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省辖市国家园林城市全覆盖,国家园林城市、园林县城、园林城镇数量全国领先;加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明孝陵、虎丘山和蜀冈—廋西湖3处风景名胜资源和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等10处历史名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此外,江苏重点开展了黑臭河道治理和滨水空间改造工作,推动黑臭水体整治+滨水空间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工作联动,制定了《江苏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印发了《江苏省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行动方案》,有序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同时,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管网运行质量建设,综合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和城市水环境质量。

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项目,通过生态修复,实施湖滨湿地恢复工程,围堰清淤300多万立方米,清除鱼虾养殖网,收回关闭了多个农家乐饭店,实施了打捞蓝藻和清除杂草行动,建设了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景观,成为了太湖湿地保护的典范。

常州“生态绿城”建设,以生态网络构建、生态要素建设为途径,通过整合城市资源与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开展生态源保护、郊野公园、城镇公园绿地、生态细胞、生态廊道、生态绿道六大工程建设,2014年~2015年,扩绿2.57万亩,有效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谐发展。

王璇 曹旭超

2017年1月23日《中国建设报》专题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