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出租车新业态倒逼改革,是好事

30.01.2015  10:22

  “互联网专车”是许多城市最近绕不开的热点问题——

  

  今天我主持主持人:傅晓,中国江苏网主持人,资深记者

  嘉宾:戚若予,江苏省政协委员,新闻评论员

  扫描二维码可观看访谈视频

  

  主持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互联网专车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一支力量,对于传统的出租车行业转型创新也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交通运输部1月8日针对“专车”有个表态,专车服务是创新服务模式,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这让之前已经宣布专车违规的很多地方措手不及。为什么地方和中央管理部门在对专车的态度上会出现差异?

  戚若予:这就证明了,专车的出现与他们现有的这个群体和这个行业,产生了利益博弈。但为什么打车软件可以接受,而专车出来他们基本就不太能接受了,因为专车恰恰抢了他最大的一块蛋糕。

  主持人:专车是不是黑车?如何界定?有人认为只要是私家车接入平台运营就是非法营运。有人认为类似滴滴、快的等没有取得运营资质,但却作为运营方的角色出现,哪怕是签订了“四方协议”,也是“非法运营”,您怎么看?

  戚若予:问题在哪儿,问题是它现在的这个模式也有一个四方协议,更多的是挂在汽车租赁的板块上,然后通过打车软件的调度和大量的经费投入的引导及红利的奉送,把人吸引过来。现在不是说要打掉专车,而是要改革原来的一潭死水。

  主持人:Uber是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叫车软件,它在中国的台湾地区和韩国被判定私家车运营为违法,但同样在美国纽约和英国的伦敦,最终被认定为合法,不同的地区对专车的看法并不一致,可能大家都在探寻一个方法能妥善解决。

  戚若予:出租车这个板块本来就是由市场来催生和推熟的,讲到互联网经济,讲到平台经济,我们说互联网说到底是一个工具,互联网进来以后,它改造了很多产业,这个大趋势是不可遏制的。回到服务业来讲,最终的评价是你的消费群体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既然企业可以做,又做的比较成熟,为什么不允许它做呢。可能一开始是有纠结的,后来逐渐也有了认识,特别是国家部委表态以后。鼓励创新,鼓励这样的业态出现,并且对以前顽固不化实现一个倒逼的改革,不是很好的事嘛。

  主持人:目前普遍的感觉是互联网专车服务态度和整洁度方面比传统出租车要好,传统出租车在服务方面如何提升?互联网专车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

  戚若予:应该说专车相对是高品质的服务,满足了差异化的需求,这一点,它作为行业规范已经提出来了。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满足差异化的需求,你叫车是单独为你服务的,有这样一个人群有这样的需求,但它到底能走多远,取决于市场对它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现有出租车行业不是说把服务态度做好了,立马就能把专车干掉了,你的服务定位人群究竟在哪里,我觉得,一个行业里面,最终为你点赞,并且支撑你能做多久的,是你培养的消费群体。

  主持人:我们知道出租车的运营体制,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有网友说中央现在要求政府机关简政放权,那么相关部门能不能放开对出租车行业的管控之手,进行市场化运营呢?

  戚若予:这个行业有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垄断牌照和价格、公司垄断运营、出租车司机和份子钱的关系,以及他们如何面对专车的挤压。目前,因为它仍然是受政府制约的公司为主的管理模式,所以,我以为还是要政府主导,首先是放开牌照的垄断,我们需要一个城市动态的出租车市场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牌照数量,因为我们城市在扩展,空间越来越大,人口在增长,但是就这么点车,这才是造成打车难最根本的原因。份子钱怎么构成,也是要进行改革。一个城市里面,当你的垄断放开了以后,就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对于牌照的放开,价格的调节,行政的手是不是更多的往回缩一点,至少不要伸这么长。

原标题:

编辑: 项贤军、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