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墙之父”朱偰70年前著“访古指南”

07.05.2015  09:59

  “明城墙之父”朱偰三年遍访南京古迹70年前著“访古指南”《金陵古迹图考

  朱偰拍摄的六朝石刻

  

  “多情最是台城柳,犹自依依恋故人。世值先生诞辰一百又八载,金陵城业已旧貌换新颜,烛光不灭,小桥通衢,先生挂怀的城墙,如今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与象征,而先生之精神、学养,亦将法垂后世,共三光而永光。”这是主题南京网站负责人之一观阳写下的一段话。话中的先生是有“明城墙之父”称号的朱偰,如果没有他,中华门和鬼脸城很可能只是历史书中空洞的名词。最近,他的《金陵古迹图考》也被列入南京传世名著推荐手册,正在南京各大书店推荐中。江南时报记者黄勇

  从德国留学归国后便被南京深深吸引

  记者昨天看到了一本1936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金陵古迹图考》。全书共计14章,近20万字,根据历代金陵地方志论述了金陵之形势,对其山川、河流、城池详加考证,并以历史史料编出金陵大事年表。从第三章起,分代记述了秦汉以前之遗址、六朝城郭宫阙遗址、园林及宅第等具体古迹。作为南京古迹文物普查的第一人,朱偰首次运用摄影、测量等现代科技手段,全面系统介绍南京的历史沿革和文物古迹,且纠正了前人沿用旧说的许多错误,因此该书的学术价值极高。

  1932年,朱偰获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应聘为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他一到南京,便被这座城市所吸引:古城墙、明故宫、明孝陵神道,六朝神兽石刻;鸡鸣寺钟声悠悠,栖霞山秋叶飘零,秦淮河还飘着六朝的胭脂……然而这个年代也是文物遭劫的年代。1930年代初期,国民政府根据《首都计划》正在大力建设新首都,城市面貌固然日新月异,但地名改名,街道改道。不少文物古迹无人问津,尤其是南京郊外那些神态威猛而富有动感的六朝石刻,湮没于荒草,或倾圮于池塘之中。痛心不已的朱偰为了给后人留一点记忆,开始有意识、有系统地对南京的地面文物进行实地摄影、测量。期间,朱偰还与其父朱希祖合写出《六朝陵墓调查报告》等专著,为研究南京历史文化奠定了基石。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尤为推崇朱偰。他认为,《金陵古迹图考》是一部了解南京城市发展史,尤其是“六朝古都”兴废史的重要读本。

  “朱偰通过比较长安、洛阳、金陵、北京‘四大中国古都’后认为,以‘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徐雁说,朱偰在担任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兼国立编译馆编审期间,运用踏勘和调查、测量和摄影等手法,图文并举地介绍了南京城郊的山水地理、春秋沿革和人文名胜,对于历朝城郭形势、宫阙遗址及名人宅第、家园、祠宇、陵墓、道观、佛寺等尤多关注。卷末所附《金陵大事年表》,尤便读者查考。

  徐雁希望读《金陵古迹图考》的人能“深入体察先生当日恐惧华夏衣冠沦丧、悲悯中华文献轶弃、忧虑先民文物毁坏的种种苦心”。

  用3年时间拍摄2000多张珍贵照片

  朱偰自己在《金陵古迹图考》的“凡例”上说:“著者于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三年间,旅居金陵,鸠集同好三人,对于金陵史迹,加以实际调查,从事摄影测量。计调查范围,东至丹阳,西至当涂,南至湖熟,北及浦镇。

  即便在今天看来,开车从南京到丹阳,都得花上个三四个小时。在交通不便的当时,可想而知朱偰的艰辛。加之朱偰生于浙江,长于北京,因工作侨居是地,能够脚踏实地地考察、测绘、拍照、写书,实在难能可贵。

  这位精力过人、博学多才的经济学博士,有计划地利用假日,背着一架相机,徜徉于南京的山水与历史之中,对南京周边残存的史迹名胜进行了实地调查。举凡古代城郭宫阙、陵寝坟墓、玄观梵刹、祠宇桥梁、园林第宅,均在他的考察、测绘范围之内。

  他早出晚归,在一些偏远地方甚至还要骑马,有时还要在当地过夜。有时天气突变,摄影不成,或时间不够,测量不完,只得下次再去。

  朱偰的日记中记载着这样的小插曲:有一次在朝天宫拍照,朱偰竟被附近的军队医院扣留,军方怀疑他有拍摄军事目标的嫌疑。最后在军方的监督下,到一家照相馆将底片当场冲洗,待确认所摄内容不是军事目标才让离去。

  付出就有回报,朱偰的小儿子朱元曙告诉记者,朱偰用了3年的业余时间,历尽艰辛,摄影的照片多达2000多张。其中,精选320幅,另印《金陵古迹名胜影集》问世。两本书一图一考,相辅而行。“拍摄用的是有名的德国蔡司镜头,相机很好,很多照片的底版如今跟新照片一样。”不过目前,朱元曙也仅只收藏了100多张照片。

  1956年,写文痛斥拆毁中华门、鬼脸城

  解放后,南京市首任市委书记兼市长的刘伯承将军曾对朱偰说:“昔日在延安读你书(指《金陵古迹图考》)时,很想与作者一见。可是那时我在解放区,先生在国民党统治区。今日书与作者俱在眼前,可谓如愿以偿。”刘伯承、陈毅两位将军还约朱偰,共赴南京周边的名胜,清凉山、莫愁湖、石头城、南唐二陵……所有这些重点文物,都被一一编为文物保护单位,竖立标志牌加以保护。

  盛名之下,朱偰却依旧选择了文物保护这样一条默默无闻而又充斥艰辛的求索之路;且一走,就是三十余年。

  然而文人的力量是单薄的,1955年,朱偰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文物保护和博物馆等方面的工作。大雨导致南京部分城墙倒塌砸死了一些居民后,1956年,南京市政府开始拆毁明城墙。朱偰赶到现场,痛心疾首,原来,石头城南北一段是六朝的遗迹,砌城的条石竟被敲碎用于铺路。在他的制止下,后来鬼脸城和中华门总算保住了。

  然而为了筹集救灾赈济款,在“古为今用”的旗号下,政府继续拆城,一块城砖卖一毛二分钱。朱偰四处奔走、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呼吁,并于1956年9月23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南京市城建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一文,对南京市有关部门提出严厉批评:“……对保护国家文物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竟擅自拆除上级指定应该保护部分的城墙……今年5月,先拆除太平门到覆舟山后一段,几乎长达一里……实在是不可原谅的一种粗暴行为。”该文先后被《光明日报》、《文化新闻》等报刊转载,省市电台广播。朱偰还电告中央文化部,请求制止。

  城墙保住了,善举却埋下了祸根。第二年,朱偰批评拆城一事,使其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保护城墙有罪,可见城墙是可以拆的,于是,很多人一拥而上,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是跟中华门规模相同的通济门、太平门、金川门等从南京的地图上彻底消失了。

  后来者们沿着

  朱偰的足迹

  继续保护文物

  当代藏书家、学者黄裳认为,《金陵古迹图考》是游历南京城郊的“访古指南”。

  对南京六朝石刻情有独钟的主题南京网的老邵告诉记者,他最近正在研究《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2006年中华书局将朱偰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三本著作进行了再版,分别是《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和《金陵古迹图考》。这三本书也被称之为‘金陵考古三种’,是南京古迹文化爱好者必备之书。《金陵古迹图考》更是首本系统研究南京古迹的图书。

  这三本书,《金陵古迹图考》偏重于考证,该书是朱偰先生将史料结合自己实地走访考察,系统地考证了南京秦汉到明清各个时代南京的古迹。而实地考察过程中拍摄的照片,精选了320多张汇集成了《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定格了1930年代初期南京的古迹名胜。另外,朱偰先生还将位于南京、丹阳、句容的105幅六朝陵墓照片汇聚成了《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详细地考证了南京及周边的六朝陵墓。观阳最佩服的是,朱偰记录、发掘并用生命去坚守中国千年古文明的精髓,用这些民族的灵魂和力量铸成的艺术品去感召、去呼唤人们心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的自豪与自尊。

  沿着朱偰的足迹和指引,南京陆陆续续出现了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城市记录者方青松、主题南京微学术创作小组、南京市文广新局的100多位文物志愿者保护队伍、南大学者姚远……这些后来者们日夜关注、保护着祖先遗存给南京的各种宝贵文物。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