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人过年风俗连连看

21.02.2015  18:48

 

  城南人喝腊八粥热乎乎准备过年

  

  沙上民谣:“老奶奶,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一锅腊八粥里有芋头、蚕豆、花生、南瓜、枣子、莲子、青菜、豆芽菜、蚕豆等十余种材料。喝完腊八粥,浑身热乎乎,就开始准备过年了,着手准备蒸馒头、蒸糕、炒花生、炒蚕豆等。

  

  小年夜送灶祈祷灶神“上天言好事

  

  腊月廿四是城南人祭灶日。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土灶台,每个灶台都设有灶老爷的神位。传说灶老爷在每年的腊月廿四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工作,汇报的内容不仅是炊事情况,而且还汇报户主家一年发生的事情。为了让灶老爷“好话多少,坏话少说”,每年腊月廿四人们要在灶神神位两侧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焚香磕头祭拜。祭拜结束后,要将旧的灶老爷画像取下,在香炉里烧掉,意为“送灶老爷上天”。“送上天”的过程中,家家户户还会放鞭炮。

 

  

  廿五到廿九除尘城南人不拘一天

  

  腊月二十八是沙上掸尘日。掸尘的目的是为了过一个清爽的春节。不过部分城南人因受多地风俗糅杂影响,不严格在廿八当日掸堂尘,但大多都在廿五到廿九之间除尘。

  

  除夕中午吃馄饨从早忙到深夜

  

  除夕当天,城南人上午女人忙馄饨,男人和小孩忙着贴对联,当天中午吃馄饨,晚上一家人团圆,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前,一家人敬祖宗,八仙桌子摆到堂屋正中,端上祭祖菜饭,点亮烛、燃上香,一家人毕恭毕敬跪着磕头,祈祷祖宗保佑来年平安吉祥。

  

  吃完年夜饭要敬菩萨,敬桌上要摆猪头、鲫鱼、鸡鸭、花生、瓜子,点亮高烛,一家人轮流磕头,按年龄次序磕头,年长者最先磕头,年幼者则排在最末。敬菩萨时,男人会去放爆竹和鞭炮。

  

  接着,男人负责“打囤子”,将石灰灌入编织细密的竹篓子,用篓子底部敲击地面,留下篓底花样的白色石灰痕迹,刻得越多越好,取“五谷丰登”之意。

  

  女人则负责做圆子,将小孩子的新衣服新鞋放在孩子床头。

  

  老人则负责拿出准备好的压岁钱,喊来家中小孩,分发“压岁钱”。

  

  忙完所有活计,差不多11点了,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再过一会,新年第一天零点钟声敲响。男子外出放鞭炮和爆竹,在爆竹声中喜迎新的一年。守岁跨年结束后,大家回屋睡觉。

 

  

  大年初一男子做早饭

  

  大年初一,家中男子早起,做早饭,下汤圆、煮红枣汤。女子一年到头做家务,很累,新年第一天享享清福。

  

  家中晚辈早起。大年初一最讲究礼数,晚辈要早早起床,穿戴一新,跟长辈道吉语。

  

  埭上拜年。年长者留在家中,后辈组团外出拜年,给埭上人拜年,尤其是埭上的长辈要一一叫到。

 

  

  大年初五迎财神十圩桥闹忙

  

  正月初五是财神日子。初五当天零点,男子放鞭炮、敬财神。

  

  多年前,十圩桥一直是城南的闹街区,到正月初五那天,舞狮子、舞凤凰、同安黄龙灯、小桥黑龙灯、十圩红龙灯集聚于此,热闹一片。经营情况好的店铺会开门迎“”,所有表演队齐聚到开门的店铺,舞上一段,送上祝福,店主家看完表演、听到吉利话后掏出喜钱相赠。

  

  正月十三“涨灯

  

  城南百姓“抢头灯

  

  城南人俗话说:“涨灯”圆子“落灯”面,吃了下去望明年。

  

  十圩村内有一处中天王庙,一到正月十三,和尚会在庙外树立高约8米的旗杆,旗杆上挂满灯。到涨灯时,当地百姓有“抢头灯”的习惯。“抢头灯”,意指抢到挂在旗杆上最高处的灯。传说能抢到头灯,家中就能生儿子。

  

  当天,城南人会给小孩子做一些兔子灯、五角灯,他们拎在手里,满院子跑,也是一道风景。

 

  

  元宵节再团圆

  

  带“”队伍齐聚十圩桥

  

  元宵节是新年最后一个欢乐节。城南人会再次家庭大团圆,吃汤圆,汤圆被捏成鱼、鸭、鸡、猫等各种形状,意指来年五谷丰登、有鱼有虾。

  

  当天,十圩桥再次出现闹忙景象,马灯、舞龙灯、蚌灯、高跷表演队等再次齐聚十圩桥,人们看灯会、逛庙会,好不欢乐!

 

  

  城南“崇明”风俗遗留

  

  在城南办事处十圩村,住着一批外地后裔。两三百年前,他们的祖先从崇明、启东、扬中等地来到靖江。神奇的是,他们虽一口城南话,但一些习俗仍保留着崇明味。

  

  大年初五跳财神

  

  大年初五的早上,天刚蒙蒙亮,“跳财神”的人身着戏服,头戴官帽,面挂假面具,扮成“财神”出发。他们走乡串户,挨家挨户送财气,道好运。

  

  “财神爷”每到一户都给家主作揖,恭贺新年,接着在每间屋里跳上一遍,然后变魔术似的从长长的袖口里掏出一张印着财神的小贴画或纸折的“银元宝”之类的东西献给主人,祝主人新年大发,财源滚滚。主人会赏些喜钱,以示感谢。有钱的“大方”给上钞票,没钱的拿出过年时蒸的馒头、年糕。要是碰上一两家吝啬的主儿,“财神”便会一直给主人作揖,直到主人“松腰包”为止。

 

  

  正月头上请“姑娘

  

  “崇明”后裔有风俗,在正月初五到初八,家中妇女可以去请“山沟姑娘”、“田头姑娘”等。在簸箕上面插针,由妇女搀着簸箕上田头,点蜡烛、燃香,磕头后,女子再搀着簸箕回家,意为将“田头姑娘”请来,祈福问安。

  

  元宵节“照毛虫

  

  元宵节晚上,崇明后裔会用木草、芦苇等捆成火把,他们举着火把,在田头绕圈,意为“照毛虫(田间害虫)”,口中还会念念有词:照了,青菜有篮子大;不照,青菜铜钱大;照了,挑一棵烧一锅;不照,挑一篮炒一蚌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