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全面并轨 江苏“大救助”兜住民生底线

22.04.2016  08:55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从温饱需求到突发性急难救助,江苏贫困人口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标准再提升,问题再聚焦,资源再整合,底线再织牢”——21日召开的全省社会救助工作会议提出,未来5年,江苏省社会救助将迎来新变革,以确保能在新时期兜住民生底线,让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道路上不掉队。

        7月再提标 杜绝“人情保

        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介绍,从今年7月起,我省将全面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农村最低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365元。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按照本地区上年度人均消费支出一定比例确定低保标准。

        此次会议还部署了城乡一体、统筹救助的目标:到2020年,苏南以市为单位,苏中、苏北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

        打破社会救助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江苏一直在先行先试。据悉,我省城乡低保标准并轨的涉农(市、区)已占总数的46%。今年低保提标后,苏北地区农村和城市平均低保标准之比要低于1:1.3,苏中地区要低于1:1.13。今年,民政部还将我省作为城乡低保统筹发展的重点调研省份,为全国提供江苏经验。

        “为确保低保救助公平公正,杜绝‘人情保’‘政策保’,徐州市财政每年下拨资金60万元,由政府采购专业会计师事务所的服务,对街道办事处、医疗救助定点医院进行专业评估,不符合规定的责令限时整改。”徐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吴颖介绍,今年,第三方评估范围将扩大到徐州所有县市区。

        破解“碎片化” 实施精准救助

        当前社会救助“碎片化”和衔接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为实现精准救助,社会救助体系必须形成合力。今年,我省低保制度就将和脱贫攻坚战略无缝对接,农村低保制度将承担兜底脱贫的重任。

        省民政厅副厅长沙维伟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最突出的短板是困难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对社会救助提出了新要求。

        据调查,目前全省还有8个设区市43个县(市、区)的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在6000元以下。民政部门与财政等相关部门协商,统筹制定“十三五”期间的提标方案,确保到2020年农村低保标准全面达到每人每年6000元以上。

        精准救助,离不开精准核对。常州市民政局副局长潘奕告诉记者,常州在全省最先建立金融资产信息网络查询机制,补齐了“房子、车子、票子”三大经济状况指标中的“票子”短板。从3月份开始,该系统分批核对当地在册低保对象,不合格检出率接近19%。

        日益精准、规范的救助模式也带来了新变化。据悉,近几年,我省城乡低保人数呈现逐年下降态势,2011年我省城乡低保人数为162.5万人,到2015年底,减少到142.3万人,5年间减少了20.2万人。该减就减,该增就增,人数的减少是增收脱贫和低保规范运作的成果。

        用活“救急难” 提高救助效率

        “因病致贫,大病返贫——眼下,社会救助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吃饭问题解决了,但重特大疾病等急难问题的底仍没托住,怎么办?”侯学元坦言,全靠财政背,不现实,“救急难”的最大特点是“”,要运用多项政策,实现救助最大化。

        太仓市“大病再保险”探索在全国得到推广。该市民政局副局长王娴敏介绍,当地探索引入商业保险,建立“大病再保险”制度,大大提高了实际报销比例,降低了百姓的实际负担。“这是在开展基本医保基础上的‘基本+补充’的一种创新模式,突破了病种和报销封顶线的限制,并把医保目录外的自费部分也纳入报销基数。”

        “先救急,再救助,我们的‘救急难’强调一个‘快’字。”扬州市民政局副局长毕顺元介绍,宝应、高邮两地对遭遇白血病、器官移植等重大疾病的急难求助,会先给5000元“救急”,再实施专项救助;蜀冈—瘦西湖辖区内遭遇突发事件的家庭,还可直接按照实际生活水平和住院医疗费作为申请急难救助条件,取消申请家庭的收入条件限制。

        “政策有了,但如何让重残重病、高龄失能、信息不灵的群众在求助时少走弯路?”东台市民政局救济科长杨晓龙说,“救急难”需要接地气,邻里共济,守望相助,当地动员全市所有村居成立互助会,投入20多万元,作为互助会的先期启动经费,以后运营经费由互助会自筹和政府购买服务获得。目前,东台已有398个村(居)建立“救急难”互助会,扎根乡土邻里,让救助帮扶“一杆到底”。

        为了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宿迁探索县乡一级购买公益性岗位,聘请村社会救助协理员,充实基层救助力量。今年,中央和省委深改办已将社会救助购买服务列入计划,省民政厅也将出台指导意见,解决社会救助基层“缺人”难题。(唐 悦)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