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成"金" 徐州睢宁垃圾回收与再生效果佳

22.03.2017  14:23

        每天早上9点,睢宁县魏集镇张铺村保洁员张志祥,按习惯从杨庄组300米小路扫起。“接着再扫一个超市、一个学校的路,下午重来一遍。”这位70岁的老人享有低保,“每天扫地”属政府购买服务,月酬劳600来块。

        “老张,来下俺家。”路边5组村民张格俊站在门口喊他。

        走进张格俊家院子,门口堆有六七件旧衣服、两个啤酒瓶和3个白酒瓶。“兄弟,拿走吧。”张格俊指指地上。“不行,俺给钱。”张志祥上前掂掂旧衣服说:“10斤重,5分钱1斤,5角钱;两个啤酒瓶4角,3个白酒瓶一角五分,总共一块零五分。”说着,张志祥解上衣扣子掏钱。“骂人啊?”张格俊找个化肥袋将东西统统塞进去,一手拎袋一手揽着张志祥走到院外:“不给你,也当垃圾摔,还劳你上门呢。

        “俺占人便宜了!按价目表,俺付足钱,东西再卖到镇再生资源回收站,也有赚。”张志祥有点不安。“块把钱的事,别上心。”记者宽慰他道。

        “回收站在哪?废品现在送过去?”记者问。“不远,俺陪你去。”路上,老人聊道,平时废品都攒在家里,等聚多了,打个电话,回收站封闭货车上门拉。“俺写清数量,他们月底结账,卖废品钱直接打进工资卡,每月少说三四百。”老人说,村组保洁员非贫即残,政府照顾做些轻巧活,顺带捡垃圾卖钱,都乐意。

        说着走进回收站,一座室内面积3600平方米、高8米的大厂房,设有废铁、电器、玻璃、废纸、塑料等8个分捡区,戴口罩的工人正头也不抬地挑选归类。一旁打包机轰鸣,前后5分钟就将几百双旧胶鞋压成巨大的橡胶块。

        “这些废品,都是张志祥他们从垃圾中捡来的。” 济南西文物资回收有限公司副经理张龙告诉记者,魏集镇215个村组保洁员将村民丢弃的低价值回收物分捡,或上门收购,集中储藏。相应地,全镇因地制宜挂牌设立215个回收点。每天公司货车循环运输,集中到镇回收站二次分捡打包,再分门别类卖到省外加工厂。

        垃圾中能捡出多少回收品?“至少30%。” 张龙说,公司前年抽样称重发现,该镇每天产生垃圾约20吨,其中6吨以上可回收利用。他翻开账本说,去年3月公司开张到现在,一年累计卖出回收品400吨,其中旧衣服140吨、废塑料纸160吨、塑料瓶盖20吨、塑料鞋底20吨、地膜16吨……全镇当年因此减少400吨垃圾填埋量,不仅节约了土地,还让企业、保洁员和集体三方受益。

        “集体有哪些收益?”记者追问。“有两块。”魏集镇党委书记李国君在一旁补充道,一是企业租村里扶贫资金建的厂房,每年每平方米30元,一年就是10.8万元,村集体净得;二是县里与济南西文物资回收等多家公司合资成立睢宁中环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统筹全县回收物经营,县里以土地作价入股,每年分红20%。

        “垃圾回收,让全镇河渠看得见底、农村环境变了模样。”李国君掏出手机翻出过去照片给记者看,一年前,河渠上下还满是丢弃的旧衣服、废塑料,水都淌不动。

        “对了,你们山东公司怎么跨省来做回收?”记者问张龙。“山东与徐州靠得近啊。在2015年一次面向全国的招标中,公司中标来睢宁做全县垃圾统一清运处理,2016年3月才开发出垃圾清运、回收一体化业务,目前可利用垃圾已做到应收尽收。这可是国家鼓励的垃圾收运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协同’新模式,在全国也不多见。

        “‘两网协同’已率先写进县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在去年魏集镇试点成功基础上,今年又在沙集、姚集等10个镇区推开。”该模式倡导者、睢宁县委书记贾兴民说,今年全县可回收利用垃圾3万吨,节省垃圾处理费200万元。

        睢宁这一做法,有多大的示范意义?3月17日,记者给负责“两网协同”工作的中国再生资源利用协会打去电话,协会副秘书长唐艳菊明确告诉记者:目前只有上海、广州、北京等3个城市试行,像睢宁县域大面积推开、市场化运作成功的真不多,在全国有引领价值。

        “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衔接,促进垃圾减量化,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明确要求。所以,国家‘两网融合’产业创新协作体委托协会于3月23日在京召开内部工作交流会。”说到这里,她请记者转告睢宁方面“邀请参会并作交流发言,不收任何费用”。

        贾兴民很快回复:“参会学习,取长补短。”目前,已有山东、安徽、湖南、广东等地来睢宁学习这一做法。(艾丹 樊志海 林培)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