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成260块的玻璃杯也可被还原

16.05.2016  23:54

  陶瓷修复专家为你讲述背后故事

  上周晨报曾为读者报道过青铜器、书画修复的南京文博界高手,而日前,记者采访了南京市博物馆修复专家汪桔生。汪桔生出生于文物修复世家,各修复门类均精通,在陶瓷类修复方面,尤为擅长。刚出土的陶瓷文物,完整的很少,破碎的居多,而我们在博物馆中所看到的那些完整而精致的文物,就需要这些修复高手展现功力了。

  “拼图”看什么?每块陶瓷片的轻重、制陶人留下的痕迹都不一样

  不少人都玩过拼图游戏,有人照图纸按图索骥,有人则根据每一个方块之间色彩、图案的内在逻辑去拼接。然而,一件文物出土,如果是一堆碎片,看起来都是灰色或青色,又没有照片附在旁边,怎么拼?

  汪桔生告诉记者,首先要对文物进行断代,“比方我曾经修过的一件东晋案几,根据断接处的痕迹,可以大致判断它的形制;再寻找同时期的类似文物照片,以此作为参照。

  记者了解到,这件东晋案几,出土时碎成了20多块,另一件汪桔生修复的东晋陶榻,出土时是80多块!纵然知道其形制,可如何才能拼成功?

  “每件陶瓷文物,都是由古人手工制成,会留下手指抹过的痕迹;烧制过程中形成的斑块有区别;其轻重也会有略微的差别。凭借这些痕迹,便可以把条件相近的陶瓷片拼接在一起。”汪桔生这样告诉记者。

  汪桔生还透露,在去年市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九城文物精品展”上引人瞩目的南京出土的东晋玻璃杯,便是由其父亲、南京文管会的第一代修复专家汪寿椿先生修复,当时这个玻璃杯碎成了260块!汪桔生感慨:“可以说有些都碎成渣了。

  神秘配方,让胎骨变强大

  采访中记者得悉,汪家是修复文物的世家,到汪桔生已是第3代了。汪桔生的爷爷曾在夫子庙开过一家古董店“汪万顺”,修复残损的文物是一绝。因此汪桔生现在用的许多绝活都是祖传的。

  汪桔生提到一种“神奇配方”,“有些陶瓷类文物,就算粘好了,却会面临‘提’不起来的窘境,因为其内部缺乏支撑,瓷片已经很脆弱了。我的这种配方,可以让胎骨变强大,但不会对文物本体有任何伤害。打个比方吧,就像是骨头断裂的患者,通过做手术,不仅让他骨质增强,还可以保护骨头。

  除了祖传手艺,汪桔生也在不断探索新手段,“比方说牙科中常用的纳米技术,同样可以用在文物上,保持瓷器的光泽同时,还会形成一层保护膜。

  桃李满天下,学生去了瑞士在大学创办修复专业

  虽说修复文物是祖传手艺,但汪桔生透露,他打小更感兴趣的,是绘画和雕塑,对色彩学更是有独到的心得研究,而这些艺术修养,无一不在为他的文物修复本领添分。一件清中期的粉彩洗手盆,或一件明代青花牡丹缠枝梅瓶,这些汪桔生成功修复的文物,均需要动用他的绘画、雕塑及色彩修养。

  汪桔生表示自己很乐意收学生,去年来自赞比亚、纳米比亚、塞舌尔三个国家的6位学员,在南京进行了18天的文物修复培训,培训老师也正是汪桔生。他告诉记者:“跟着我学的,学雕塑、绘画、文物修复、文物鉴定的都有,只要有兴趣的,我都愿意教,半路出家也没关系。”因此汪桔生是名副其实的“桃李满天下”,记者得悉,比如其中一名学生,在瑞士一所大学里,创办了文物修复的专业,把“中国绝活”带到了欧洲。记者仲敏

编辑: 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