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6.6级地震两周年:颠覆传统的“现代生活”

18.07.2015  16:07

  中新网兰州7月18日电(冯志军高莹)从低矮昏暗的简陋土坯房,到一应俱全的靓丽小楼,一辈子以务农为生的甘肃漳县山区村民蔡根代眼下正在努力适应令其有点格格不入的“现代生活”。两年来,他和很多在地震中失去家园的民众一样,不仅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还要从生活方式上向“城里人”靠近。

  “这样的生活只在城里打工时见过,没想到我们这辈人能有福气享受到。”46岁的蔡根代站在用瓷砖精心装饰过的屋外感慨道,重建的新家不仅新添了各种应有尽有的新式家电、太阳能热水器、自来水以及排水管道,院外新建的多功能文化广场更是改变了“天黑睡觉”的传统生活。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发生6.6级地震,共造成93人遇难,1300余人受伤,32万余间房屋严重损毁。时隔两年,中新网记者再访这片“受伤的土地”看到,由二层宅院构成的安置点分布在郁郁葱葱的山间,绵延而上的平坦通村水泥路上车辆不绝,地震的创伤正从民众舒展开的脸上渐渐消散。

  “盖房用了指头粗细的钢筋和大量水泥,这比以前的土房子结实得多了。”今年春节后,50岁的漳县瓦房村村民漆应赠如愿搬进白墙青瓦的新家内,全程监工完成的这处钢筋混凝土的新居令他“很放心”。最令他开心的是,离家不远处落成不久的文化广场,这让大家在农闲之时有了消遣的地方。

  漆应赠说,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一类的健身运动已成为当地农闲时的“潮流”,一些喜欢跳舞的农妇还会经常组织起来大跳广场舞,这让此前分散居住的村民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而这些在以前不敢想象,狭窄的村落里时常尘土飞扬,大家晚上只能窝在家里看电视”。

  作为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甘肃岷县漳县地震灾区损毁住房多在半山陡坡或山顶,恢复重建选址困难,异地集中安置量大。加之灾区平均海拔2570多米,高寒阴湿,有效施工期短,受交通条件制约,重建物资调运成本高。以上诸多因素导致灾贫叠加的这里重建任务艰巨。

  官方最新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总投资114.85亿元人民币的定西市灾后重建项目已开工1276个、开工率89.5%,目前完工537个、完工率38%,未开工的主要是2015年6月份后新下达建设计划的项目。

  “灾后重建让久居山区的民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现在基本是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在漳县武当乡党委书记包文明看来,灾后重建至少将当地民众的生活向前推进了20年。他举例说,以前农民多住在山上,不仅屋内屋外土苍苍,也没有休闲娱场所,现在重建村都有文化广场,大家对生活的信心更足了。

  地震重灾区岷县梅川镇镇长石贵志亦表示,“灾后重建使当地居民住房、学校卫生院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向前推进了50年”。他说,梅川镇百分之七八十的民众已经盖起两层小楼,村道水泥化路面、供水工程都达到了全覆盖。而按当地此前发展速度,这种生活尚不知需要几辈人能实现。(完)

  原标题:甘肃6.6级地震两周年:颠覆传统的“现代生活

  稿源:中新网

  作者: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