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经济风口:“忽视”楼市 破题“一带一路”

12.02.2015  17:28

  

  截至2月9日,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亮出“新常态”下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虽然年年岁岁“”相似,但由于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因此,站在2015年年头,地方两会必将对中央一系列战略作出回应,关键之改、破局之举应是地方两会的题中之义。

  无论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如上海、中部地区如河北,还是西部地区如西藏地区,降档GDP增速、“破题”一带一路、打造新增长极等都成为各地两会的关键议题。而从这些工作计划中,我们也可以探寻到各地经济发展的“新路标”,从而勾勒出一幅2015年政府角色转型、市场健康运行的改革路线图。

   ■  适应新常态

         淡化GDP增速 更加注重民生

  “调低GDP增速目标”,成为地方两会的高频词汇。据统计,有29个省市区下调了2015年的GDP增长目标,北京从去年的7.5%左右下调至7%左右,天津从11%下调至9%左右,河北从8%左右下调至7%左右……而上海更是干脆取消了GDP增长的具体目标,只提出了“经济平稳增长”。西藏则是唯一没有降低增速的地区,2015年目标值与上一年持平。

  其中,GDP目标下调幅度最大的为辽宁、山西和甘肃,下调幅度均达3个百分点。下调预期之后,西藏设定的目标最高,为12%左右;面临更大转型压力的资源大省黑龙江、辽宁、山西设定的目标最低,均为6%左右。

  分析指出,各地下调GDP增速目标,且将目标设为区间值,这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具体表现,不仅有利于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腾出空间,也有利于实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规律性的客观要求。”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指出,因此,要设定适应新常态的增速指标,在稳定达标信心的同时,引导全社会把深化改革、提高增长质量作为最重要的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在调整GDP增长预期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和效益,更加强调改革创新,更加关注改善民生。

  专家认为,当前中国需要的不再是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奇迹,而是更应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民生福祉的改善。淡化GDP增速、重视改革创新、强调改善民生,在这种更科学的政绩观导向下,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才能持续增强,人们才能更多共享经济发展和改革成果。

  不过,一些专家也指出,不“唯GDP”并非“去GDP”。即使是率先取消GDP目标的上海,也没有那么“超脱”。在2015年的上海发展计划报告中,仍保留了经济增长目标(7%左右)。“上海的经济比较成熟,政府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民生、环保方面。如果到了一些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这个时候跟着舆论走,放弃对经济增长的重视,那可能就东施效颦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指出。

         ■ 楼市新风向

         “忽视”调控 转向去库存和保障房

  随着去年我国楼市进入调整期,地方政府纷纷松绑楼市政策,调控也逐渐淡出了政府的决议内容。目前发布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楼市的调控态度已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新京报》统计发现,在31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房地产相关内容的有20个。20份工作报告中,“调控”、“房价”、“限购”、“限价”等词汇已然消失,报告中所用词汇变成了“分类指导”“稳定住房消费”“市场调节”等等。

  北京市2014年工作报告提出,“继续严格执行房地产调控各项政策措施,坚决保持房价基本稳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今年对于房地产则只字未提。上海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严格执行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确保住房用地供应,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今年则只简化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在其余省份中,河南省提出“分类指导各市县房地产开发建设,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福建省表示要“支持群众首套房、首改房等刚性住房需求”,海南省则提出“增加经营性房地产开发,优化房地产空间布局,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多位专家表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淡化楼市调控,反映出房地产市场进入新常态,政府心态也逐渐理性。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所前所长牛凤瑞表示,地方政府渐渐意识到,房地产应该更多通过市场来调控,也就是“去行政化”的过程,这是一种进步,是好现象。

  与此同时,保障房建设、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落实、公积金制度的调整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等在多个报告中被提及,将成为各地工作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多地会将保障房规划和楼市去库存去库存结合起来,浙江、宁夏的报告中就提到,将把存量房转为公租房,这一政策也被业内视为去库存的一大利好政策。

  业内认为,虽然今年楼市总体上或将延续“去行政化”的调控思路,但面对楼市成交持续低迷的局面,今年以来各地出台的“微刺激”政策不断,比如近期北京公积金制度的调整、厦门和四川全面取消限购、福州回购商品房转为安置房等,都对楼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2015年3月1日起,《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开始上路,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将落实工作提速进行。北京今年将完成市区两级不动产登记机构职责的整合,机构设置已有初步方案。山西、河南、湖南等省市也在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建立配套制度体系。

   ■ 融入国家战略新格局

         “破题”一带一路 自贸区抢注热降温

  2014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2015年的良好开局。其中,31个省市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破题“一带一路”,积极参与、主动融入成为各地共同态度。

  除了进行积极的表态外,多省份明确了本地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角色和定位。北京提出,立足国际交往中心定位,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广东提出“争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排头兵”;海南提出“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新疆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宁夏提出“进一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

  自2014年2月习近平提出“打破一亩三分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后,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北京、河北均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写入了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也列入了今年重点工作之一,并且均单独成篇。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这些省市均就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进行了定位和部署。

  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上海提出“积极参与、主动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大省湖北则提出,努力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

  多地欲借长江经济带打造新的增长极。湖南提出,发挥岳阳作为融入长江经济带“桥头堡”的作用,将其培育成全省发展的新增长极;安徽将推动合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建设,促进皖江城市联动发展、跨江发展,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

  自贸区申报仍是地方“两会”关注领域,但已不是“明星”项目。与去年地方“两会”申报自贸区一哄而上不同的是,今年地方“两会”上明确自贸区申报的数量明显减少。

  对于这一变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刘元春认为,去年自贸区申报一哄而上,是因为地方还不明白自贸区的定位和要求,但从去年国家选择天津与广东、福建这三地入围,以及政策层的多次表态来看,国家自贸区建设不可能一哄而上,是有战略部署,而今年自贸区的工作重点则是把上述三个新自贸区建设好,所以今年地方申报有所降温。

     ■ 塑造经济新动力

         万亿投资促民生 产业融合成新引擎

  从会议期间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各地在稳增长方面的手笔也不小,多个省份都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阶段推出相应投资计划。《中国经济周刊》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0个省份不同程度地公布了2015年的投资计划,投资规模合计约30万亿元。投资的主要方向为民生工程,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基础等设施建设,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

  财经评论员李文海分析说,各省份与其说是在加大投资,不如说是在稳定投资,因为制造业受结构调整的影响,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造成的投资受限,而楼市仍在深度调整周期,房地产投资显然无法补位,基建投资和交通投资就成为地方补充弹药的重点领域。

  除了投资,各地的强大动力在哪里?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找寻新动力、深化改革的看点颇多。

  吉林省省长蒋超良在政府公布报告中表示,2015年在稳增长的同时,着力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抓好民生实事。

  9日公布的广东和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加快推进或深化改革放在了今年主要工作任务之首。海南省长刘赐贵介绍,海南今年主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商事制度、财税体制、农业农村和国资国企等领域的改革。广东省长朱小丹表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金融体制、商事制度和投资管理等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在产业层面,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各地发展新经济的重点。北京要推动设立中关村民营银行,支持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发展;上海将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广东提出建设一批重大研发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建设国家大数据研究中心。

  各地对经济发展新动力的谋划,也紧紧依靠自己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地方创新。浙江提出要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福建、广东重视海洋经济,山西拟推动低碳创新、煤炭革命,山东、河南等传统文化深厚的省份提出发展文化经济。

  中国新生经济研究院院长郭夏认为,这些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努力表明,各地更重视通过创新驱动、大众创业,在逐步进入用创新改变传统经济的新常态,许多地方着眼于自己的特色制定规划,这符合新兴经济差异化的规律。(徐曼曼 游苏杭综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