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地宫千年 宋代丝绸制品重回长干里 再现宋代生活图景

08.08.2018  17:30

        尘封于地宫千年,历经近十年的修复,女衣、塔罩、巾帕等一批宋代丝绸制品终于回到南京,回归长干里。8月7日,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报恩文化艺术馆,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的近百件丝织品在修复后,呈现在人们面前。

        绮、绫、纱、罗

        ——丝织品曾在地宫中安放千年

        早在三国孙吴时期,南京长干里一带就有了佛教精舍和阿育王塔。东晋初,长干寺之名正式出现。隋唐时期,长干寺逐渐破败。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下诏重修长干寺,并兴建佛塔,后将长干寺改称为天禧寺。自宋至元,天禧寺一直是享有崇高地位的江南大刹。明永乐六年,天禧寺被焚毁,永乐十年,朱棣下令重建寺院,并改名为大报恩寺。

        2007年2月,南京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大报恩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地宫中出土了种类丰富的各类供养器物,包括金、银、铜、水晶、玻璃、玛瑙、丝绸、香料等各种材质的文物。这批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到四年间(1010年——1011年间)的文物在6.75米深的地下,于密封程度极好的铁函中安放千年且保存完好。在众多出土文物中,有77件丝织品格外引人注目。这些丝织品多为巾帕、袋囊、包袱布、织带,也有成品塔罩两个以及女衣一件。

        丝绸是有机质文物,在历史的风雨侵蚀中极难保存。长干寺地宫铁函在瘗藏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饱水环境,将空气、细菌隔绝。函内长期保持稳定状态,使这批宋代丝织珍品得以保存千年。同时,由于在包裹供养物品时都是花纹在内、衬里朝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印绘花纹能够更好地保存下来。

        十年匠心修复

        ——曾去医院给“包袱”挂号做CT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助理周旸介绍说:“这批文物到我们那里时是用一个个密封盒装着的,密封盒里装的是一个个包袱,这些包袱里包着什么我们是不知道的,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先做个CT。CT在文物保护中的运用现在多了,但当时不多,我们是到浙江的一家医院给它们挂了个号……现在展示的文物其实来自于一个个包袱。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研究团队采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多光谱检测、CT扫描分析等手段对织物的组织结构、墨书文字、污染物等进行了分析,并最终用针线法进行修复,将研究和保护相结合。关于修复中遇到的比较难的问题,周旸说:“遇到的比较难的问题是,如何把它们揭展开来,揭展之前用CT 进行了预判。特别是我们做了4年的课题研究,到了保护修复时,很多问题都是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另外在研究修复中还用到了多光谱检测,周旸说:“由于一些墨书已经在地宫中埋了一千年了,有些墨色已经模糊了,人眼看不到的多光谱能告诉你。

        周旸还表示,这批丝绸能够保存下来,可能也得益于秦淮河畔的地下水位比较高,铁函中的丝绸也因为饱水而保留下来。“丝绸最怕一会干一会湿,有句话叫:湿千年,干万年,不干不湿就三年”。为了最大程度地呈现出这批丝绸制品原本的样貌,修复专家们把里料和面料拆开,进行表面清洁、平整。再选择合适的现代面料作为衬织物,进行染色处理后,分别垫在里料和面料的背面,用针线缝合加固。

        再现宋代生活图景

        ——“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枝芳

        经过近十年的修复,这批宋代丝制品的光彩得以重现。同时,它们也作为第一手珍贵的历史资料,再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图景。这其中,泥金花卉飞鸟罗表绢衬长袖对襟女衣,大气庄重,展示了当时女性的着装特点;南宋的盘长结盘金绣交颈鸳鸯小饰,精巧细致,色彩亮丽,显示出制造者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一幅南宋的刺绣绢帕看似普通,却蕴含深意。帕上绣了一首诗,“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枝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这首诗的原作是杜牧的《赠终南兰若僧》,原诗的第二句是“两枝仙桂一时芳”,南宋绢帕中将“”略作改动变为“”,更添一份幽情,体现出持有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美好的生活愿望。

        四围回环对读的“永保千春”四字,则带着美好的祝愿躺在层层泛黄的褶皱之中,虽然字迹朴拙,却展现了历史的厚重。另外,“大娘子、二娘子、三娘子、四娘子,新妇李氏五娘子”这些字眼也出现在墨书罗巾上,以现在的眼光看,会觉得很有意思。

        重回长干里

        ——地宫出土丝绸制品首次在南京展出

        在地宫里尘封了千年,历经近十年的修复,这批宋代丝绸制品终于回到南京,回归长干里。北宋一朝的纺织品出土不多,地宫中出土的宋代丝织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以及墨书题记所反映的史料价值方面,在国内考古发掘中都是罕见的。在这些丝织品中,有数十幅有墨书题记,记载了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南京城内佛教信众为长干寺舍资以求福报的情况。这些发愿文为研究北宋长干寺的募建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次展出的58件丝织品包括绮、绫、絁、绢、纱、罗等品种,辅以刺绣、印绘、墨书等多种工艺,经纬纱线均无捻。织物偶有病疵,但纹样秀丽,意匠精细,包袱布的花纹多为呈散点排列的折枝花卉纹样,折枝石榴花、折枝五瓣花、五瓣朵花等纹样多运用其中,十分贴近民间生活。也有部分花卉和文字通过刺绣手法表现的。它们充分展示了北宋时期南京地区高超的织染工艺技术。(刘鹏)

来源:金陵晚报 转自:新华网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宋代丝绸展开幕
  8月7日,观众在参观宋代丝绸文物。Huaxia.Com 江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