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求怪暴露文化缺失

24.03.2016  11:09

  今年2月,《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发布。3月23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视频会议,明确提出,各地要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在明年6月完成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任务。

  地名通常承载着一段文化,蕴藏着历史记忆,包含着一代代人的多元情感。更改地名,无疑是在打破一种文化,试图重建另一种文化。所以,必须要慎之又慎。一直以来,不少地方热衷于改地名,打着发展的旗帜,走入“贪大、媚洋、求怪”的怪圈。以为把一条路名、一个地名改掉,就能获得发展的新动力。可真相是,一些地名改得不讨好,并没有使发展焕发出活力,群众还怨声载道。改地名初衷有问题,结果不难预料。

  那么,地名究竟能不能改?这当然不应绝对化。前提是改的要顺从民意,改的富有价值。地方政府部门改变执政理念,要在法治框架内行使权力;转变发展观念,多一些务实精神,少一点捷径意识。回归到更改地名这件事上,遏制改名冲动,一方面主管部门的权力必须要在法规范围内运行,另一方面变更地名要考虑民意,出发点要以群众利益为中心。梅剑飞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