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之星”在常州 新材料技术人才引领产业升级

17.09.2015  15:23

  中国江苏网9月17日讯(记者 赵家玮) 碳纤维、碳纳米管、富勒烯、石墨烯......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碳结构新材料正在引领一场革命性的传统产业升级换代。而在江苏常州,就有两位这样的杰出人才,带领团队技术创业,将新材料运用到航空航天、军用民用等各个领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响应了中央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

  “一根碳纤维的强度是一根钢筋强度的10倍。”

  创客杨永岗博士——原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碳纤维课题组组长,2008年,他带领技术团队和T700级碳纤维制备技术落户常州,自主创业成立中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6年来,中简科技在他的领导下实现产能300吨级T700/T800,20吨级M40j,营业收入6029.41万元,截止2015年7月已签订合同额18935.0428万元。

  中简科技还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完全国产的T700级碳纤维工程化生产线。这条生产线首次实现了国产T700级碳纤维材料的批量化稳定生产,打破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长期在高性能碳纤维材料上的国际垄断和对我国的封锁控制。

  团队是创业的核心部件,常州的20人团队长期通宵达旦,对碳纤维材料进行了数万次探索和试验。他们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个小时以上,有的技术人员甚至5、6年都不回一次家。有一次,一位团队成员在长期疲劳工作后直接晕倒在了实验室,但他只是躺下休息了一会儿,就又返回了工作岗位。

  碳纤维材料到底有多强?中简科技市场部负责人李春红形象地告诉记者:“一根T300级碳纤维材料的强度是一根钢筋的10倍!”记者了解到,“T”字母后的数字越大,则代表起强度越高。

  杨永岗博士长期从事高性能碳纤维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先后突破T300级碳纤维工程化、湿法和干喷湿纺纺丝、T700级碳纤维吨级和百吨级工程化等重大技术难关,填补了我国高性能碳纤维在航空航天应用的空白,为国事业和军工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中简科技已经在全国范围脱颖而出,成为我国航天产业碳纤维材料唯一指定供应商。

  习大大见面就问我:“什么是石墨烯?”

  拥有20多年创新创业经历,亲手创办企业达百余家,孵化企业超1000家,其中上市企业20多家,“知本家”冯冠平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然而,年仅七旬的冯老没有停止前进脚步,在超材料、石墨烯等新兴材料领域,冯老重新上路,一手在常州创办了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搭建舞台扶持国内石墨烯创业团队,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石墨烯产业奠基人。

  冯冠平是常州武进人,多年来投身深圳,创办了全国第一家高校与地方政府合办的产学研结合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首创了“四不像”理论,为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财富化探索出了一条道路。

  几年前,冯冠平在机缘巧合下从国外接触到了超材料和石墨烯材料。他亲赴美国硅谷,与旅居海外的中国年轻科研学者见面,第一次将两瓶石墨烯材料带回中国。在实验室,冯冠平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对这种新材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化验,结果令他们欣喜又震惊。“石墨烯材料薄、硬、柔、透光性好、导热系数高,运用前景广阔。”冯冠平说。

  石墨烯材料由国外学者发现,并获诺贝尔奖,各大国家争相研究利用,但在我国仍属空白。去年12月的全国科技展览盛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接见冯老时提问:“到底什么是石墨烯?”听完冯老的介绍,习主席又问;“能不能用石墨烯搞出一个军民两用的产品?”习主席的一番提问立刻为处于迷茫中的冯冠平打开了思路。在他的带领下,美国休斯敦大学于庆凯团队、德州大学瞿研团队、荷兰莱顿大学刘遵峰团队等国际一流的石墨烯研发创新团队相继来到常州创新创业。

  石墨烯产业化迅速发展,新型产品如“雨后春笋”

  在江南石墨烯研究院这个大舞台上,创业团队共享石墨烯生产设备、成品原料,团队需要做的就是把石墨烯材料“天马行空”地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

  冯冠平教授重点推进石墨烯应用,投资布局了一批石墨烯企业,就在研究院,他们造出了全球首款石墨烯手机电容触摸屏,造出了全球最早的平米级石墨烯透明导电膜、石墨烯重防腐涂料、石墨烯导热膜……在冯冠平教授的领导下,创新创业团队还把石墨烯从工业领域推动到了生活消费领域,全球首款石墨烯智能暖贴、石墨烯只能理疗护膝,石墨烯智能发热服等一系列石墨烯智能产品,将在今年9月进行全球首发。“科学家预言的石墨烯时代即将提前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普通人也能享受到石墨烯高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冯冠平告诉记者。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