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火虽已熄灭,滋养深远绵长

09.04.2015  11:49

  南京将青奥财富化为城市发展新动能——

  青奥的圣火早已熄灭,青奥的滋养深远绵长。无论是让青少年勇挑重担,用青春激情打造最美“中国名片”的追求,还是全民动员,赛会和民生融合的筹办理念,打造国际范的开放自信,无不是宝贵的青奥财富,势必成为城市前行的新动能。

  相信这一代,未来靠他们挑大梁

  青奥是青少年的盛会,从筹办到落幕,青年始终是青奥的主体。青奥组委会近一半员工是“80后”和“90后”、开闭幕式的演员99%是青少年、2万名志愿者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南京100所中小学搭建起世界文化小屋,南京青奥真正做到了“青年人的赛事,让青年人挑大梁”。

  曾经有那么多担心,他们是在丰衣足食中,是在没有兄弟姐妹的体让中,是在狭窄的学业竞争中成长的一代。他们的身上被贴上了那么多标签——冷漠、肤浅、自我,没有担当,就是对进入一流名校的学子,也有人焦虑,他们会不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南京青奥,这一代的形象再次刷新。无论是青奥火炬传递的创意,还是开幕式上雨中的笑容,令人叹为观止的筑梦之塔;无论是赛会期间迎来送往,还是丰富多彩的文教活动,都让世界感受到中国青年的热情和真诚,坚韧和活力,这是青春的中国。

  青奥之前,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奥志愿者回信,希望志愿者们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好的“中国名片”。

  2万赛会志愿者,400多个岗位,200多万小时的赛会志愿服务,实现服务零投诉,安全零事故,形象零损害,从国际奥委会到各代表团成员,都给青奥志愿者打了最高分。最美中国名片,“小青柠”名至实归。

  青奥之后,习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强调南京青奥会成功举办,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开放自信、热情友善的良好形象,赢得广泛好评。

  青奥志愿者,功不可没。打造最美中国名片,没有时间期限,这是一代人的使命。

  清明节,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的陶涛来到江西共青城,看望他支教过的孩子。孩子们欢呼着扑上来,把他团团围住,久久不肯散去,他感受到和他人建立深厚情谊的幸福。青奥期间,他先后为两个代表团服务,每一次看似不起眼的任务,他都当作天大的事,全力以赴。闭幕式上,代表团秘书长唱着歌对他说“谢谢”,他就是代表团眼中的中国。就是青奥这样的经历,让陶涛们更加坚定了用心、坚持和勇于担当的人生信条。

  青奥是一把火种,志愿服务的精神撒播得更广。青奥之后,各大高校的志愿者成倍增长,志愿服务不再是先进,而是校园风尚,是一代人的潮流。在南京大学志愿者管理系统里,注册志愿者达到8000多人,占全校本科生的3/4,全校300多个志愿服务项目走向常态,大手拉小手支教、新市民子弟助教、法律援助、社区助老,志愿者的队伍里,到处闪现着年轻人身影。

  不仅肩负着学业、事业的抱负,新一代正成为公益潮流的引领者。南京大学成立了全国首家公益学院,邀请国内外一流的公益团队,带领学生实践先进的公益理念和运作。传播道德力量的新一代,已开始学习利用专业、互联网、资本和市场的力量,更大限度地去改变世界的温度。

  全民总动员,市民的自豪最动人

  改变的可喜,尽在细处。4月1日,南京地铁三号线通车,晚高峰时一列车突发故障,大行宫站乘客积压,站台上人群密不透风,而秩序井然。人头如黑豆般密集的图片在微信上迅速传播,点赞无数。大家猛然发现,原来那些“传说”中的文明,不是别的国家才有,我们也可以有。

  这并非偶然。迎青奥,市民自发组成了公共文明引导志愿服务队,在中央路、中山路、汉中路等主城核心道路的公交站台引导乘客文明乘车。现在,有序上、下车成为寻常风景。志愿者朱定平说,文明乘车已深入人心,以后要寻找新的服务内容了。

  办赛事也是惠民生,城市有了“青奥蓝”、绿道、百姓戏坊、上百里的滨江风光带,徜徉其间,山水秀美、都市恢宏。南京人爱在微博、微信刷这些美景,骄傲和自豪溢于言表。与其说是南京人的热情好客感动了外国客人,不如说是市民对城市的自豪,对生活的热爱,不经意间,打动人心。

  4年青奥筹备,全民动员,连咿呀学语的稚童都会跟着妈妈说,“做彬彬有礼的南京人”。你在哪,中国就在哪;你怎样,中国就怎样。在南京,这句话,早已家喻户晓,每一个南京人都是公共外交家。国际奥委会主席盛赞青奥特别成功特别精彩,完美无缺。正是每一个岗位的努力,每一位市民的参与,才成就了青奥的圆满。

  青奥,就是一场社会参与、公共治理的培训。市民不是青奥的旁观者,而是青奥的一部分,不是评判者,而是参与者。环境脏乱差,马上有市民举报,部门查处;有运动员没赶上班车,出租车司机把他送到青奥会指定酒店,赶上了比赛;每天数千人赶到体育实验室,体验非奥项目;观众不分国界,加油助威,全家共享体育的快乐,感染了无数参赛者……全球8万名注册客户、200多个代表团的4000名运动员,91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记者,在这么多双眼睛长达两周的打量中,城市毫发毕现,大家都说“Nice”。

  青奥的筹与办,开启了市民融入城市的新纪元,成为市民和城市的一次深层互动。青奥之后,南京11个区都成立了城市治理委员会,公共的事情,交给市民讨论、参与。百万青奥城市志愿者悉数保留,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140多万,每6位常住人口就有一位志愿者。鼓楼区颂德里社区主任黄晶说,青奥之后,社区一下增加了70多名志愿者,办什么事都找得到干活的人,服务社会的氛围浓厚了。

  开放自信,六朝古都有了国际风范

  南京让世界30%的人知道了青奥;办青奥,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南京。青奥开幕,美国NBC、英国BBC等世界主流媒体现场直播,仅央视,就有超过2亿观众收看。开幕第一天,南京青奥会的微博传播覆盖了4.5亿人。

  南京大步迈向世界,一群孩子充当了文化的使者。青奥闭幕后的一个月,南京莲花实验学校的黄雅琦应智利驻上海总领事安明远之邀参加智利在上海举办的建国纪念活动,这是智利建国以来首次邀请他国普通学生参加此类活动。总领事在致辞中郑重介绍莲花实验学校,称在青奥智利小屋里,他找到回家的温暖。今年夏季,莲花实验学校的老师还会前往智利的结对学校。

  因为青奥,莲花实验学校的孩子和遥远的智利结缘。南京106所中小学校和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结对交流,共搭文化小屋。一座小屋,是孩子触摸世界的窗口,是南京走向世界的跳板。每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运动员、官员都在各自国家的小屋前驻足、留影。相信他们所知道的中国故事,少不了青奥小屋的印记,文化的包容注定是最具气场的国际范儿。

  青奥南京,在两千多年建城史中第一次迎来这么多国家的客人。青奥后的南京,国际范儿更足了。到南京参加汉语学习和文化体验的境外师生人数持续增长,今年将超过3000名;来自阿根廷的驴友,通过社交网站认识了南京朋友,吃住在南京市民家庭,无拘无束;新街口地铁站,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常有老外咨询如何换乘,如何找到吃喝玩乐的地方,工作人员用英文流利作答;河西正在打造国际人才社区,江北国际健康服务城瞄准的是国际客户。

  今年,南京将联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首届国际青年节,世界青年将再一次齐聚南京,讨论青年人关心的话题。以后每年,南京都会成为全球青年的聚点。不必怀疑,通向世界的脚步一旦迈开,就不会停步。

  本报记者 孙庆 颜芳

原标题: 圣火虽已熄灭,滋养深远绵长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