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国税推出“七案”机制提升风险应对质效

05.09.2016  17:04

  “现在风险应对程序更加规范,流程更加明晰,我们心里更踏实了,少了好多顾虑。”常州国税二分局风险应对五科副科长陈玉武高兴地说。近年来,常州市国税局在省局风险应对工作模板基础上,进一步找准关键节点,严格落实集体决策、团队运作的要求,推出以“集中选案、深度析案、会审预案、团队查案、沟通办案、集体定案、绩效评案”为主要内容的“七案”工作机制,全面提升风险应对质效。今年1-7月份,全局累计直接入库税款4.18亿元,抵减留抵0.76亿元,弥补亏损9.1亿元。

           从“初选”到“把脉”,风险定位更准确

  “现在风险应对任务主要由省局风险分析识别后统一下发。对于基层发现的重大税收风险可以经过市局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后上报省局审批。这种‘集中选案’模式大大提高了风险指向性、有效性,但基层在应对过程中要真正找到产生风险的具体原因,还需要借助知识和数据作进一步深度分析。”常州市局征管处副处长宣卫冈说。

  为进一步提高后续风险应对的靶向性,常州国税严格按照省局应对模板要求,加强对应对对象深度分析。在市局下发风险应对任务前或风险应对机关接受任务后,及时组建深度析案团队,通过借助外聘的行业顾问、会计审计顾问等优势资源,全面学习掌握行业(项目)知识、行业动态、行业规则,并有针对性地收集纳税人互联网信息、第三方信息等外部情报,及时做好对重点风险项目、重点行业、重点评估对象风险应对前的知识和数据准备,实现对应对对象涉税风险的全面把控。“今年7月,我们在应对某精密金属企业前,专门组织风险团队将辖区内的金属加工行业的指标取样对比、筛选、识别,经过风险应对,企业补税502万,深度析案功不可没。” 三分局一科科长蒋志诚深有感触地说。

           从“单兵”到“团队”,防控风险更有力

  近日,在对某化工企业风险应对中,常州高新区局针对该企业特点,决定由区局胥大中副局长担任团队主管,并从区局人才库中挑选出3名业务骨干,成立项目化团队。在与企业约谈中,财务人员坚持认为购进的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可以进行抵扣。为此,区局应对团队主动邀请市局人才库流转税专家参与应对并给予大力支持。最终,在详实的证据和明确的政策面前,企业承认其购进的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不能进项抵扣,共计补缴增值税 718.3万元,加收滞纳金36.86万元,弥补亏损94.2万元。

  这是常州国税“团队查案”的一个典型缩影。为有效解决纳税评估力量薄弱、评不深、效果不明显等难题,常州国税全面推行“团队化”应对,彻底打破过去两人搭组、任务包干的固定运作模式,重组团队资源,建立市县两级专家人才库,成立跨科(分局)项目化团队,既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智慧和比较优势,严防税收流失和执法风险,又最大限度实现团队成员间的权力制衡,减少权力寻租空间。此外,在团队查案基础上,常州国税严把“预案、定案”等重要关口,实行会审预案、集体定案,一方面及时对预案编制的科学性及疑点排除的合理性进行集体审核把关,另一方面严格对应对是否规范、纳税人沟通是否到位、风险应对处理结果是否合理等进行集体审议。“集体把关确实很必要,也很管用。我们分局严格按照七案机制要求,对于说明不详、解释不清、数据不准的预案全部要求退回重做,对定案理由不足,举证材料不充分案件全部退回重查,风险应对的质量和效益大大提升了。”武进区局征管科科长周文纲说。

           从“做完”到“做好”,应对结果更满意

  “通过你们的解释,我现在对检查和处罚的结果没有异议,应补的26万元税款和滞纳金我会一分不少的上缴的。”近日,某化工企业在五分局风险应对人员上门沟通后终于消除了原来的抵触情绪,如期上缴了全部税金。“现在沟通办案对我们触动很大,不仅能提高办案质量,也更容易消除征纳矛盾。在办案过程中,充分听取纳税人的陈述和说明,帮助纳税人自我查找和分析原因,维护纳税人的说明、举证权利,大大提升了纳税人满意度。”五分局税源管理三科副科长谭浪深有感触地说。

  在加强沟通办案基础上,常州市局进一步将绩效管理融入风险应对全过程,实行绩效评案,坚持质与量相结合,优化指标设计,重点对任务难易程度、程序是否规范、应对质量优劣、团队工作表现等进行综合考量,初步建立起包括人均直接入库成效、户均综合成效、综合成果相对成效率、户均应对时长、大案情况等核心指标在内的科学评价体系。市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云松说:“以前风险应对,有时会出现查而无果的现象,现在这种现象明显少了。风险应对不是做完就完了,做好才是目的。要想个人和组织的绩效成绩不落在后面,所有人都必须加一把劲儿,可以说绩效评案激活了风险管理的一盘棋。” (常州国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