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东郊85岁“国术场”有望首次修缮

04.07.2016  11:01

       

        当年的“国术场”已变成网球场

        在《叶问》《一代宗师》等电影中,观众领略到了民国时期武术的魅力。在南京东郊的南京体育学院内,就藏着一个“国术场”,1933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来自全国的武林高手们,在这里打擂……

        80多年过去,“国术场”内的附属建筑依旧在,只是,运动场地和看台,都已经荒废。最近,国家文物局通过了“中央体育场旧址——国术场文物保护及环境整治工程”的立项,有望恢复八角形运动场地。目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冷天正在做修缮方案。这也将是“国术场”第一次进行大“手术”。

        于右任题的“国术场”依旧清晰

        南京体育学院紧挨着中山陵风景区,一进去,远远可以看到高大的田径场牌楼,牌楼上有烫金的“中央体育场旧址”7个大字。“国术场”就在“中央体育场旧址”中轴线上,它正门朝北,对面便是篮球场。

        在中轴线南侧,可以看到“国术场”牌坊式的建筑。它是三开间式的,沿着正中间的台阶上去,是一个立着“国术场”3个字的牌坊。冷天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国术场”3字当年由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题写。牌坊上雕刻着卷草纹花卉。在牌坊的顶端,是一个大平台,平台栏杆雕刻着花瓶的纹饰,有历史的沧桑感。

        冷天介绍说,这组牌坊式建筑是“国术场”的附属建筑,那个大平台当年建的时候,是用来展示武器的。可以想见80多年前,这个“武林大会”的热闹场景,什么刀、剑、矛等等,在这里都会展示。牌坊下“”着的是运动员更衣室、休息室等用房。

        冷天说,为了确保牌坊的安全,目前,正在对牌坊结构进行“体检”,将来好做针对性的加固。

        八角形运动场地现在成了网球场

        说是“国术场”,那么,它的运动场地和看台在哪里?现代快报记者发现,如今整个“国术场”都草木兴盛的样子。

        紧挨着“国术场”牌坊,是被各种树木环绕着的一个运动场地,不过,不是用来比武、练习武术的,而是网球场。午后,网球场空荡荡,没有人打球。这样的场景,似乎无法和80多年前的“国术场”联系。“当年,“国术场”就在网球场的位置。”冷天对现代快报记者说,通过查找资料,可以知道,当年的“国术场”运动场地是八角形的,观众看台利用地势顺坡筑水泥看台,可容纳观众5400名。

        为什么要把运动场地设置成八角形呢?冷天说,在上世纪30年代初,武术被认为是国术,为了让观众可以更好地观看运动员的表演,所以,设置成八角形,这样无论在哪个地方看来,视距都差不多,经过测算,当年,最远视距为18.2米。此外,也有说法认为,八角形暗合中国武术八卦拳中的八卦。

        冷天说,他也在不停收集有关“中央体育场旧址”的档案,目前已经收集到了100多份。“‘国术场’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荒废的,但具体是哪一年、什么原因荒废的,目前还没有查到精确的史料。”冷天说。

        国家文物局要求“最小干预

        前不久,国家文物局的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关于中央体育场旧址——国术场修缮工程立项的批复》。在批复中,一共有4条,其中第一条就表明,同意“中央体育场旧址——国术场文物保护及环境整治工程”立项。

        不过,在立项中,也对修缮工程技术方案提出了要求。比如:要深入开展文物现场勘察和保存现状评估,准确掌握病害根源,调查记录文物建筑原始形制、结构和工艺作法,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要依据“最小干预”和“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严格控制工程量,避免过度维修。恢复八角形运动场地等复原设计内容须有确凿历史依据等。

        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关于“国术场”修缮工程设计方案,目前正在按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在制定中。

        冷天说,会根据历史档案,尽量恢复八角形运动场地。

        设计师杨廷宝也是剑术高手

        “中央体育场旧址”建于1931年,包括田径、游泳、棒球、篮球、国术、网球、足球、跑马八个赛场,总占地1000亩,可容纳6万多观众,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工程之一,也是远东最大的体育建筑群。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关颂声、杨廷宝设计。

        体育场内的“国术场”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牌楼式建筑风格,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合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设计。

        民国时期武术被尊为“国术”,当时全国武术盛行,就连“国术场”的设计师杨廷宝本人也是一名剑术高手。冷天对现代快报记者介绍说,在清华大学时,杨廷宝曾作为学生代表主持过“技击部”的工作,获剑术比赛的冠军。

        “中央体育场旧址”当年是为举行中华民国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而兴建的。1933年10月10日举行了空前规模的运动会 。全国有33个单位参加,各省市选派的运动员超过2697人,一时盛况空前。

        各路武林高手曾在这里比武

        咏春、八卦、太极、八极、形意……民国时期的南京,武林高手云集。1927年,张之江、冯玉祥、蔡元培等发起建立国术研究馆,1928年更名为“中央国术馆”,并正式将武术定名为国术。“当时为了选拔国术人才,会举行国术考试,分为县考、省考和国考。第一届国考内容主要是散打,以抽签方法点名上台对打。参赛者面戴铁丝罩,拳打脚踢,无所限制。前3名原拟授予‘国士’‘侠士’和‘武士’称号,后改发一纸奖状。”南京对民国武术颇有研究的范克平说,第一届国术国考就在孝陵卫举行。

        1933年,当时“国术场”建成后不久,就迎来了中华民国第五届全运会,这次全运会首次将国术列为竞赛项目,北平、南京队分获男女国术团体冠军。同年10月20日~30日,由“中央国术馆”主办的第二届国术国考也在“国术场”举行。

        这次国考共有河北、湖南、绥远、山东、河南等21个省市的438人参加了比赛,这次比赛不仅按西方现代体育的模式,将选手按体重分为5组,还规定比赛中要使用护胸和护腿,且“点到为止”。考试项目增加了“搏击”(拳击),其中女子也能参加“搏击”比试,以鼓励女性习武。也许当时“国术场”上,便有“宫二”这样的女子,还有“叶问”这样的大师,只是,往事如烟,如今的“国术场”已经荒废,让人唏嘘。

来源:  现代快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