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农企融合发展的路径探讨

04.06.2015  16:11

 

泰州市粮食局  胡 志 鸿

近来来,订单农业、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企业加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兴起,仅家庭农场,几年时间全国就发展到87万家,平均规模达到200亩。泰州市到2014年末,家庭农场发展到1964家,其中:从事种植业的1217家、从事养殖业的451家、种养结合型的296家,最大的家庭农场流转土地2600亩,平均经营面积都在300亩左右。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一定会带来流通方式的变化。过去传统的千家万户卖粮的现象早已消失,从2014年泰州市粮食收购情况看,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共收购本地粮食105万吨,从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粮食经营主体收购的量就占总收购量的49.7%,种粮农民通过经纪人卖粮的比例高达95%以上。由于规模化种粮多了,单个卖粮农民少了,小麦收购高峰期从过去的40天左右时间,缩短到现在的25天左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议价能力也在不断被削弱,过去是农民卖粮、企业定价、企业说了算,现在则是企业收购、农场出价、农场说了算。

随着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迅速发展,以及粮食规模化种植模式的大面积推开,一些缺陷也逐步显露出来。部分新型粮食经营主体规模不大,收储设施简陋,仓容、烘干、加工设施普遍不足,缺乏专业的粮食检验、保管、加工方面的技术,加之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土地流转费用逐年拉高,资金缺、融资难更是严重制约着粮食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恰恰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果能够加强农企合作,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必定能够在实现农企双赢的同时,走出一条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转型升级、农企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一、打造粮食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粮食生产“全托管”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其特点是“农户提供土地,生产合作社全程管理,收益协商共享”,一般以农技人员、村组干部或粮食经纪人牵头成立,它的出现解决了“谁来种地”和“地怎样种”的问题,使粮食生产方式由各家各户向集约化的生产合作社“全托管”转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以利用“全托管”组织,打造由田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统一供种、种植、收购、烘干、储藏、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的粮食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直接流转土地,委托“全托管”等种粮组织种植;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与独立经营的规模种粮组织签订订单,种粮组织按指定的品种和农业投入品使用流程生产粮食,购销企业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烘干、储存,以自己的品牌加工、销售。兴化市周奋粮管所跨区域到盐城市亭湖区流转土地9500亩,建立中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2年来发展势头较好;老圩粮管所借助粮食专业合作社平台,流转土地1008亩,自产自加自销。南通市如东县由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牵头参与土地流转,建立了6000亩优质稻麦种植示范基地,聘请“全托管”组织耕种管理;与南通中江粮食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并联手全县22家种粮大户,培育15000亩优质粮产销示范基地。这种集粮食种、管、收、储、加、销于一体的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农业现代化中的“品种优质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品化、营销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的各类难题,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转型升级的新道路。

二、发展新型粮食订单,夯实农企合作基础

订单粮食对粮食企业而言并不是新生事物,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不到位,加之缺乏利益联结,订单数量虽然很大,往往停留在统计表上,实际履约率很低。同时,与千家万户种粮农民签订的订单,缺乏诚信约束力,订单常常成为一纸空文,企业不重视,农民也不在意。近两年随着土地流转速度加快,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控制的粮食越来越多,他们与过去分散的千家万户种粮农民不同,他们懂得质量,关注行情,由于产量大,往往在销售价格上毫厘计较,但也注重诚信,一旦签订了订单,往往毁约的很少。为了掌握粮源,近两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对订单粮食越来越重视,并赋予订单很多实质性内容,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不少新的订单模式。泰州国家粮食储备库实行“储备粮库+农技公司+家庭农场”的订单新模式,联手江苏红旗种业公司、苏中农业发展公司,与订单种植大户签订优质种源供应、农技植保服务和收购质价量的三方协议,让农民享受到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全过程、全方位优质服务。粮库还建立“为农服务专项资金”,按照每亩不超过100元的标准,提前向有资金需求的订单种植户提供资金支持,不计利息,既作为订单收购的“定金”,又缓解了种植大户融资难的问题。去年夏秋两季共与23个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签订订单面积近20000亩,发放专项资金59万元,订单履约率均超过90%。泰州姜堰区粮食购销总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利用区粮油产销行业协会的平台,去年共与种粮大户签订粮食订单40000亩,实行加价收购,并与乡镇资产经营公司、区农商行共同建立了800万元额度的小额政策性信贷支持,用于解决订单种植户的资金需求,去年他们的订单履约率达100%。

三、加强与粮食经纪人的合作,寻求互利共生共赢

粮食经纪人是联结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与种粮农民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粮食经纪人不断适应市场需要,扩大收购地域范围,市场意识不断增强,有的还建起了仓储、烘干、加工设施,已经成为种粮农民的好帮手,成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掌握粮源的生力军,受到种粮农民和购销企业的欢迎。当然,部分粮食经纪人受利益驱动,在收购时短斤少两、压级压价,侵害农民利益;在出售时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粮食收购市场的正常秩序,缺乏自律、自发松散也正是影响粮食经纪人队伍健康发展的症结所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摈弃长期以来对私商粮贩的不良印象,正确认识和看待粮食经纪人的作用,把粮食经纪人作为企业的延伸收购点、流动收购点、便民收购点来对待,树立互利共赢的观念,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可以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牵头成立粮食经纪人协会组织,为经纪人提供政策咨询、市场行情、业务辅导、技能培训、整晒烘干等服务;可以对经纪人出售给企业的粮食,实行联量计奖,鼓励经纪人为企业多收粮食;还可以为经纪人提供适当的收购周转资金,双方结成利益共同体。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对粮食经纪人加强正面引导和监管,开展政策、业务知识的培训,逐步提高粮食经纪人队伍的整体素质。经纪人协会组织要提高管理的组织性、纪律性,增强守法经营意识,形成社会监督、内部监督以及粮食经纪个人自我约束的多重监督约束机制。

四、拓展为农服务内容,密切农企合作关系

尽管规模粮食经营组织在粮食生产、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实际收益还受市场、天气、技术等多种不定因素影响,面临较大风险。因此,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特殊优势,积极为规模粮食经营组织提供服务,筑牢农企关系,实现互利双赢。一是强化政策信息和技术服务。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积极主动把国家惠农政策、粮食市场信息、质量检验办法、储存保管技术等送到农民家中,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粮食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品种结构。二是拓展服务内容实行差别化服务。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做到挂牌收购、计量公正、验粮公开、诚信待农。对订单粮食要严格履行订单承诺,提供上门检样、预约收购、上门收购等服务方式,开辟绿色收购通道。对粮食规模生产组织,可以组织开展代收购、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的“四代”服务,在服务农民群众的同时,加快自身转型发展。近年来苏州、南通、泰州等地以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全面推进粮食烘干服务中心建设,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利用好政策,建设企业自己的烘干中心,更好地服务于种粮农民。三是发展粮食银行。鼓励社会诚信度高、资金实力雄厚、仓储物流设施完备、内部管理制度健全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开展粮食银行业务。遵循“存粮自愿,取粮自由”的原则,根据企业自有资金和实力,规定粮食银行的最高“吸储”量;在满足农户正常提取、确保代储粮安全的前提下,建立规范统一的粮食周转制度,把适量的存粮变成“活粮”,化解市场风险,降低库存资金压力。农户的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后,可以随时提取存粮或直接提取现金,根据市场价格变化随时进行结算。粮食银行还可以与放心粮店联网,农户凭粮食“存折”可到放心粮店兑换不同品种的粮油或其他商品,实现农户与企业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