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神”在何处?

10.01.2015  01:19

   新华报业网讯 备受瞩目的2014年度国家科技大奖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晓,东南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摘取5项大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奖总数位居全省高校之首。土木工程学院吕志涛院士领军完成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为我国多个重大基础设施的“出生”及“长寿”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江苏2014年获得的57个国家科技三大奖项中唯一的一等奖,格外引人关注。

  “预应力,听起来离普通人很远,其实不然。”研究团队负责人之一的孟少平教授介绍,预应力是重大土木工程建设核心技术,许多由混凝土结构“唱主角”的重大基础设施,如南京奥体中心,南京长江二桥、三桥、四桥,苏通大桥、润扬大桥等,都离不开预应力的鼎力作用。

  “打个浅显的比方,木水桶是用一块块木片拼起来的,而让木片紧密到滴水不漏的铁箍就相当于预应力。”项目完成人之一、东大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冯健教授,以大家熟悉的物体为例进一步解释,“奥体中心联接一场四馆的环形超大平台,周长1350米,要求没有一个接缝,如果没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根本造不起来。

  吕志涛是我国预应力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也是全国唯一的预应力院士,已在该领域探索钻研了50多年。他领军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成果神奇之处在于:传统混凝土无能为力的重大基础设施,预应力混凝土则可以大显身手;大跨桥梁及海洋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都要求“长寿”,只有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能不辱使命;预应力还可节约20%-30%混凝土。

  非凡能耐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的强支撑: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力流模型设计理论,解决了应力扰动区设计等难题;建立了我国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与标准体系;攻克了大跨、超长、重载结构裂缝与变形控制中的若干关键难题,为实现工程结构长寿命提供了技术支撑;开发了核电安全壳超大吨位锚固体系以及超低温锚固体系,打破了国外垄断;系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预应力材料、装备、施工技术与工法。专家鉴定认为,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成果除应用于国内重大基础工程外,还应用于捷克、加拿大、沙特等20多个国家的重大工程,近3年新增产值41亿元。”孟少平告诉记者,世界预应力中心原本在欧洲,而“把预应力中心从欧洲转到中国”,是吕志涛院士多年的心愿和追求,“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吕院士的心愿正在实现。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蒋廷玉

   【延伸阅读】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业界精英“抱团攻关”的结晶。东南大学作为牵头单位,除拥有全国唯一的预应力院士外,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两个创新基地也落户该院,引领着我国预应力科学技术发展。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仅作为项目完成人的校内专家教授就有15人。

  “参与完成项目研究的单位都是专业领域或行业佼佼者,包括同济大学、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柳州欧维姆机构股份有限有限公司、西部中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据参与完成项目的专家介绍,团队研究成果能够很快得到应用推广,特别是“走出国门”,在20多个国家应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与合作的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有很大关系。

编辑: 金勇、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