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需要这样的企业家

15.04.2016  10:51

  
      4月13日、14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的先进事迹进行了集中采访。崔根良带领亨通集团为中国赢得光通信产业话语权的创业创新事迹,令前来采访的中央媒体记者们为之震撼。

  在崔根良的带领下,亨通集团从吴江七都镇上一个濒临倒闭的乡村农机厂,发展成全球排名前三甲的光纤通信国家创新型企业。30多年来,崔根良始终以爱党爱国为信念,以产业报国为己任,数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将慈善事业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崇高担当,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今年2月,崔根良被授予江苏“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业内大名鼎鼎的崔根良,现实中却极为低调朴实,接受采访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只是在做企业应该做的事。”“正是用这种脚踏实地的实干,他带领亨通创造了产业的奇迹。” 作为采访过几位时代楷模的记者,人民日报记者王伟健每次遇到这样的采访都会问自己,这个典型具有怎样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当了解到崔根良的事迹后,他找出了答案:“仅仅二十多年的时间,崔根良把一个濒临倒闭的乡村农机厂,发展成长为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国光纤通信、智能电网领域规模最大的系统集成商和网络服务商,并且掌控光通信产业链核心竞争力,这离不开他产业报国的梦想,国家产业发展正需要这样的企业家。

  “在崔根良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农民企业家的创业热情,看到了一位党员带领群众的发展热情,更看到了一位实业巨子的创新热情。”由于工作的关系,新华社记者刘巍巍已经采访崔根良的事迹很多次。刘巍巍感叹,每一次采访,对她来讲都是一次升华和洗礼,这次采访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二十多年来,崔根良一直担任集团党委书记,他不仅牢记共产党员的使命,还把共产党人的基本理念贯穿到企业管理和发展的每一个细节,集团上下凝聚力非常强。

  在亨通光纤、光棒研发生产基地,光明日报江苏记者站副站长苏雁跟着亨通光电研发中心副总工程师肖华从七楼走到一楼,见证了光棒拉丝、冷却成光纤的全过程。“大开眼界!一千五百个日日夜夜,投了六个亿、两百个人下去,做这么一个未知的事情,真是惊心动魄。作为亨通灵魂人物,崔根良如果不去坚持科技创新,可能企业就不会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迸发出来。”崔根良一竿子插到底坚持创新的执着精神让苏雁十分感动,“企业最根本的生命就是创新,做到持续创新更加不容易,如果企业家都能像崔根良这样做,整个国家经济才是有生命力和希望的。

  在亨通集团展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记者站副站长姚东明发现了墙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捐赠个人”、“中国十大慈善家”等许多荣誉奖牌,“我很受启发,亨通集团的慈善成绩报告单,不仅仅看到公益慈善累计捐赠了超4.8亿元、为革命老区建了25所敬老院等数字,更要看到崔根良如何把企业管理经验运用到社会事业上,从亨通专门成立慈善基金会,就可以看出这个党员企业家实事求是践行社会责任感的使命担当。

  就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崔根良才坐了18个小时的飞机从南非回到吴江。当得知此行亨通花了4.3亿元收购了非洲和欧洲地区领先的线缆产品制造商阿伯代尔电缆公司股权,经济日报江苏记者站站长薛海燕被崔根良身上紧跟国家战略的敏锐意识所打动。近年来,亨通先后在南非、西班牙、葡萄牙、印尼等地出手,把海外并购当成布局“一带一路”的先手棋。“‘亨通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发展要紧紧结合国家战略,通过抢抓重大机遇把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引领行业发展。” 薛海燕希望通过这次报道和追踪点燃社会上创新创业的热情,让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