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次是国家公祭》连载第十七章:提出公祭

10.12.2014  08:37

  

   【链接】第一章 创先祭

   【链接】第二章 年年祭

   【链接】第三章 烛光祭

   【链接】第四章 清明祭

   【链接】第五章 佛式祭

   【链接】第六章 文艺拜祭

   【链接】第七章 史学祭

   【链接】第八章 实证祭

   【链接】第九章 扩馆祭

   【链接】第十章 办展祭

   【链接】第十一章 忏悔祭

   【链接】第十二章 诉讼祭

   【链接】第十三章 美国祭

   【链接】第十四章 和平祭

   【链接】第十五章 外国政要祭

   【链接】第十六章 申遗祭

   第十七章 提出公祭

  12月13日,是大部分中国人忽视的日子。但是,这一天却有着中华民族共同的苦难记忆。

  从1994年12月13日开始,每年的这一天,江苏省暨南京市都要举行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仪式,迄今已连续坚持20年。每年都会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代表参加活动,他们多次提出请求,国家应当重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活动,由中国国家领导人出席仪式,以表示对死难者生命的尊重和对历史的责任。

   我的“公祭”情结

  1994年8月,我应日本民间组织铭心会邀请,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夏淑琴赴日参加缅怀亚太地区战争遇难者活动。这次访日,是我首次以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身份赴日,也是我国首次公开派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赴日访问。

  我在广岛和长崎看到日本对“原子弹爆炸”纪念的规模之大远远超出我的想象,集会最大规模超过10万人,首相、各大党领袖、议会议长等核心人物都参加,首相还发表简短讲话。正是通过这样的纪念形式,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舆论上,原本是战争加害国的日本,却渐渐地扮演起了受害国的角色。

  (此处有删节)

  我当时很感慨,相比之下,我国虽然近现代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为此所做的事情太少了。回来之后,我立即建议省市有关部门也要举办有关隆重的仪式,以警醒后人、不忘历史。1994年12月13日,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57周年祭日,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人士第一次在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了悼念30万遇难同胞的纪念活动。

   奔走呼吁“国家公祭

  每年“12·13”南京举行的悼念活动,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但是,我对30万遇难同胞的悼念活动一直存有遗憾。这是因为,悼念活动停留在地方层面,纪念规模一直没有超过1万人,规模和级别既不匹配其历史地位,且不符合国际惯例。倒是海外华人,每年都会在各自所在地进行隆重集会进行悼念。我在许多公开场合,大声呼吁要将祭奠提升到国家公祭的级别。

  2007年正逢南京大屠杀的70周年、新馆开放。2月3日,日本《朝日新闻》上海支局长塚和仁来纪念馆采访,他问到:2007年70周年的悼念活动仍然会以江苏省和南京市的名义举办吗?我回答道:如果2007年没有变化的话,应该仍然如此。但是我个人认为应该由国家来办。日本的广岛与长崎悼念的同样是普通老百姓,国家领导人都能前往参加,奥斯威辛集中营等世界同类型的纪念馆也均如此。对生命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应该是一样的,是没有国界和东西方之分的。(此处有删节)

  对于设立国家公祭这一提议,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专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等人也都一直在为其呼喊奔走。我的心情非常急迫,但我本人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想到了要把这个提案拿到国家议事平台,同时获得媒体的广泛报道和民众的大量支持。

   齐心促成“国家公祭

  2008年11月19日,日本《东京新闻 · 中日新闻》上海支局长小坂井文彦先生来本馆,就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人数、寻找幸存者与征集文物等相关问题采访。小坂井问到:2008年的悼念活动有中央领导来吗?我说:没有。小坂井又问:你希望中央派人来参加吗?我回答:不仅是我们,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有这方面提案,这是对死者的尊重,对和平的尊重,也是国际惯例。

  2005年3月,第十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召开,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先生,首次提交了“把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的提案,建议每逢此日在大屠杀遇难同胞遗址处举行公祭活动,并有国家领导人出席,社会各界人士、国际友人及外国政要参加,还要“以法律或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使世界永不忘记,让国人永世铭记”。这一提案得到了49名委员联合签名响应,并被媒体广泛报道,成为当年全国“两会”的热点新闻,获得了民意广泛的支持和赞同。赵龙还收到了上万条网友的回复,他们都对提案表示赞成。

  时隔七年,在2012年第十一届全国政协五次会议上,赵龙再次提交南京大屠杀相关提案。在同年3月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邹建平代表也提出了“否定南京大屠杀入罪”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两份建议案。邹建平代表作为一个南京人,和众多市民一样,每逢12月13日都会听到城市上空响起的警报声。他认为,南京大屠杀不是南京城一地的事,应该通过国家公祭的形式悼念遇难的同胞,振奋民族精神和爱国意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诉求,更好地表明中国人民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立场。

  之后,全国政协委员吴为山、江苏省及南京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又多次就此事提案。

  战后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作为加害国的日本,总有一些人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已有法的定论和历史判决的史实说三道四,或闪烁其词,或百般抵赖,或故意狡辩,或拒不承认。尤其是以安倍晋三为首的日本右翼势力混淆视听,美化侵略与加害史实。更有日本NHK高管百田尚树之流,妄图否定南京大屠杀历史行径令人发指。这一系列日本政治急剧右转的动向,牵动着有识之士和爱好和平人士的神经,也时刻引起国人的强烈关注。

  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忘记历史教训有可能导致和平创伤,甚至于历史悲剧的重演。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先生告诉我们:“可以原谅,但不可以忘记”。代表中国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等甲级战犯的国际大法官梅如璈先生提醒人们:“忘记历史有可能导致未来的灾祸”。当然,重温历史不是要复仇,更不是要雪恨,而是为了警醒。正像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生前说过的:“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这位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身体被日军戳了37刀而大难不死的19岁孕妇,在活到80多岁时说的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值得每一个人深省。

  在此历史与现实背景下,通过国家立法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进行再一次的法的定论,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进行国家公祭,既是为了维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更是驳斥日本右翼势力无耻滥言,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多国人民感情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并发表讲话。他的这一行径遭到了我国、日本国内、韩国、美国等多国舆论的声讨。我外交部发言人建议其“应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看”的巧妙回应,赢得了国内民众的强烈支持,有民间人士甚至表示愿意出资在纪念馆立日本甲级战犯的跪像,让他们“一跪万年”,新华社也专门发表了关于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的内参。

  顺应群众和媒体的呼声, 12·13国家公祭活动被提上了国家议事日程。经过多方合力促成,今年初,12月13日正式被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编辑: 顾敏

原标题: 《第21次是国家公祭》连载第十七章:提出公祭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