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添砖”行动如火如荼

22.10.2014  15:05

  “把这份不能忘却的记忆传给下一代

  距离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77天时,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举行了“国家公祭·南京1213——新华报业全媒体行动”启动仪式。宋峤摄

http://gongji.jschina.com.cn

http://gongji.jschina.com.cn

  追求幸福和梦想的人们,更需要留一块可以痛哭的净土。因为痛,会激发前进的力量;哭过,才珍惜明媚的笑容——12月13日,以法律的形式,以国家的名义——第一个“国家公祭日”离我们越来越近,今天,距离今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还有52天。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廖卉

  网祭托物言志的新殇地

  为了永不忘却的国家记忆,有识之士一直在探索能为大众广泛接受的祭奠形式,逐渐成长起来担当民族责任的一辈后人也需要一方能够心手相连的空间。在没有网络虚拟空间之前,纪念馆是人们借景抒怀托物言志的聚集地。南京,这座在抗战中留下最惨痛记忆的城市,也最先开始集体表达哀思。

  1985年8月,在江东门集体屠杀和“万人坑”丛葬地遗址上建造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落成,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系列中最先开放的纪念馆。

  199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者57周年祭日,南京市再开全国先河,首次在全城拉响了警报,放飞和平鸽。此后,沈阳等更多城市也仿照南京的模式拉响警报,遥寄先人,警示后人。如今,这警报已经响彻了20年。

  在对遇难同胞的公祭从地方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的2014年,网络新媒体成为了还原历史真相、宣传和平正义、凝聚中国力量、孤立日本右翼势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据报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网上纪念馆”今年3月上线以来,吸引了境内外网友的广泛参与,不少网友主动将身边的抗战史料、图片上传到纪念馆中。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网上纪念馆”的总点击量超过了2800万人次。

  9月30日是中国首个“烈士纪念日”,有三十多万青年自发登录天堂纪念网祭拜烈士,通过鼠标点击完成献花、点烛、烧香、敬酒等表达崇敬之情。天堂纪念网成立于2010年,该网开设的中华英烈网和中国远征军纪念网上,为15万名烈士建立了网上纪念馆,每天进入著名抗日英雄戴安澜将军纪念馆祭拜的网友都过万人。

  还有今年7月6日上线的国家公祭网,已经有180万人次参与网上祭拜。

  突破了时间、距离、场地的限制,中国人用一种更加文明、更加理性、也更加深沉的方式,表达着对历史的思考,为未来的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