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批复设立南京江北新区 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

03.07.2015  18:18

  从2011年7月,到2015年6月27日,酝酿4年之久的南京江北新区,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正式获批进入“国家级”。

  昨天下午,现代快报记者从中国政府网获悉,国务院于6月27日印发《关于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的批复》,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自此,南京江北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国第13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这意味着,南京江北新区成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

   江北新区概况

  包括浦口、六合、栖霞区八卦洲街道,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

  南京江北新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长江以北,包括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批复指出,南京江北新区是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交会节点,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承载能力较强,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实力。要把建设南京江北新区作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南京江北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苏南现代化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更好更快发展。

   江北新区何时成立?

  据悉,获批指的是国家同意设立新区,至于江北新区何时成立,目前还不清楚。相关人士表示,新区成立指的是新区的管理机构成立,这需要由相关部门按照严格的程序来操作。此前,南京成立了市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筹),并任命了一批干部,负责统筹协调浦口区、六合区、高新区、化工园区以及八卦洲街道的有关工作。江北新区全面享有市级经济管理及与其相关的权限。

   江北新区战略定位

  升格为“国家级”的江北新区,未来的发展不禁让人充满期待。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围绕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的目标,南京江北新区的发展将全面提速。而这些目标也是国家赋予南京江北新区的战略定位和任务。

   江北新区未来如何发展

   未来10年,新区经济总量占南京四分之一

  十年内,江北新区将迎来华丽转身。

  据悉,未来江北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要明显高于南京市平均水平,力争到2025年,在不断压减污染排放指标的前提下,将新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此前的18.5%,提升到25%左右,实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依托产业发展,江北地区的人口要从目前的170万提升到260万。

  新区要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经济与社会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江北地区的城镇化率由目前的60%左右提升到80%以上,初步建成长江经济带上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新区。初现与经济发展新引擎地位、新区高端形象相匹配的南京江北新区滨江城市形象;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深化改革创新的新载体、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样板、干事创业的排头兵作用。

   与浦东新区、自贸区等联动发展

  处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战略叠加中的江北新区,今后的发展前景被看好。

  批复指出,南京江北新区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改革先行、法治先行和生态先行,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与上海浦东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联动发展,逐步建设成为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重大建设项目要报批

  批复要求江苏省政府切实加强对江北新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支持力度,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发展;要认真做好南京江北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建设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等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要推动探索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尽快建立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新区管理体制。要着力优化空间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切实保护和节约水资源。涉及的重要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要按规定程序报批。

  同时要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在有关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帮助解决南京江北新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