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从理想国到检察实务--工作一年心情纪实

16.07.2015  11:47

    7月14号,又是三伏天,温度的变化与近日跌宕起伏的股票变化颇为相似,只不过温度是一路看涨,中午的地面温度能不能达到50度我不知道,只是知道这个地方不会有人去拿鸡蛋打在地上,看几分钟会烤熟,恍惚间,离开重庆已满一年,在灌检工作也满一年。

  2014年7月6号,大学毕业典礼,付子堂校长致辞说“同学,你就是西政之梦。”那一刻,突然很心酸,也许是意识到以后不会在走在校园里突然被人喊同学了,也许是感慨经过西政校园的“熔炼”,并没有得道成仙,还是俗人一个。想起大一法理学的课堂上,一个瘦瘦的女教授跟我们讲赵作海冤案,建议我们订阅南方周末,阅读《理想国》。从高中的理科课本中走出来,突然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法律人”,一个可能会撰写判决书来决定他人生死的人,从此每次走过图书馆面前的“人权宣言”,都会多一眼凝望。大学四年,学会了思辨,思考问题也懂得用逻辑推理来验证,但更多的是沉浸在与同学无休止的诡辩中,看个电影都会从刑法罪名来推论,一句两句的笑话也演变成对思想犯的延伸。 

  2014年7月14号,背着包迈入灌检,站在楼前广场上的台阶下,我望着门楼上的国徽,想着自己是国家人了。那时候幻想中的自己就是个带刀的女侠,可以行走江湖,匡扶正义。在公诉实习到9月30号,通过司考的荣耀在事实认定,证据把控的刑事案件面前被击了个粉碎,一个并不复杂的容留他人吸毒案,容留他人吸毒罪与贩卖毒品罪的界限问题就让我思考了很久,本以为司考题目就够奇葩,遇到这个社会,简直就是小巫遇大巫,果然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现实也给与了具有滞后性的法律挑战,从纷繁复杂的法条中去找出适应条款,在不断更新的司法解释中去找出最新条款,还要兼顾从旧兼从轻的基本原则,法律实务确实需要睿智和经验,霍布斯所言“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让我有了感同身受的想法,对法律更亲近了一层。 

  2014年10月,调入办公室,离案子远了,离调研近了,离实务远了,离学术近了。刚开始,感觉办公室工作上手难,好像离文字太远,生疏了,文字好像只是工具,来不得情感。看着主任、副主任写出来的汇报材料,总是有消耗了太多脑细胞的感觉。工作在领导的安排下按部就班的展开,工作的创新点也逐步探索,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做事不能偷懒,偷懒一天两天看不出来,但是一个月、一个季度差距还是很明显的。以前以为领导很清闲,到办公室服务领导工作,发现领导也很忙,以前觉得做领导很简单,后来发现领导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记得有一次,邀请人民监督员来参加座谈会,人民监督员提出的问题很尖锐,感觉很难回答,当时特别期待想知道吴检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吴检回答完就瞬间刷新了我的认知,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呆板的一问一答外,还可以从多个层次回答。以前特别不理解的公务员面试的答题模式,认为太形式化,听过那次吴检回答问题后,觉得从回答问题的方式确实是能够看出一个人分析问题的整体思路和做事方式的,只不过参加公务员面试的我们都太稚嫩,社会经验不足。 

  现在对张明楷教授在刑法开篇所言“法律是一门施展才华、满足自尊、唤起激情、伸张正义的学科”有所感受,也庆幸自己从事了法律这个行当,也发现法律堵截了一切懒惰的借口,也知道公诉人在法庭上的看起来毫不费力也来自于背后的加班和加倍努力。看到身边很多比自己优秀的人仍在加倍努力,似乎找不到不努力的借口。跟别人聊起来,会感觉自己有梦想,正如现在的主旋律“中国梦”,也意识到梦想永远不能歇场,一旦停下来,就产生了惰性,在思想上就容易被打倒。现在的我们,都渴望被认同,浮躁的心理也极容易导致急功近利,就像调研工作,全部的认同不是来自于课题立项,而在于课题的完美结项,所有的过程也必须承载压力。 

  工作满一年,完成了身份认同上的转变,但梦想没有也不应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