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江苏园博会系列报道①一园江南梦 亲近你我他

18.04.2016  08:44

  今天,怀抱软水温山、流淌古韵今风的苏州,迎来一方盛事——由省人民政府主办,省住建厅、省农委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第九届园艺博览会,在苏州吴中区拉开帷幕。以“水墨江南园林生活”为主题的本届园博会,在太湖之滨呈现出一场体现自然与人文高度默契、传统与现代和谐相处的“园艺大戏”。

  与往届不同的是,本届园博会的展现形态为“郊野博览公园、太湖山水田园、乡村生活家园”,公园、田园、家园景观交融,一派“园水相生、水绿相融”之致,也更加凸显亲民本色。

  本届园博会总规划设计师、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陶亮告诉记者,传统园林大多地处深宅大院,本届园博会力图在开敞的空间塑造新的生态系统,向全社会展示园林艺术精华,使园林园艺成为服务大众的公共艺术。

  临湖,太湖之滨一个亲山近水的美丽乡镇,是本届园博会会址所在地,博览园规划面积236公顷,与东山、西山隔水相望、沿路相联,水乡村庄掩映其间,宛如一幅天然的江南水墨画。临湖镇拥有近20公里湖岸线,这些年,全镇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太湖“禁区”,不能发展工业,看似是发展经济的“短腿”,实则成为特有的优势。

  省住建厅巡视员王翔说,选址太湖之滨,有两方面的表达:一是太湖水污染历经8年治理后,如今清波荡漾,生态优美;二是沿太湖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在东山、西山、光福、同里等区域,这里有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之韵,也最能体现江苏人对江南水乡风貌的保护。

  也正是基于此,本届园博会有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构成元素,那就是将有262户人家的柳舍村保留作背景,在精心整治后,保留水乡田园特色,并使其更具人文和生活气息。世外桃源般的江南水乡,也给远离田园的当代游客带来了“乡愁”抚慰。

  王翔说,“水墨江南”的主题既可以写意地表达也可以具象地表达,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园林记忆的展示,还有村落村庄的保持,不是拆拆并并,而是把村落保留下来,留住原住民。

  置身古韵柳舍,传统水乡生活场景和乡土文化扑面而来:大地景观花海、生态有机农田及绿色科技果园演绎生动田园景象;这里保留有近4000株银杏,飒飒作响的银杏叶伴着太湖湿润的气息,散发清凉;以保留林地为依托设计而成的林间栈道,营造出诗意栖居的环境,紧张劳顿的心情在曲折蜿蜒中也得到释放。

  “乡村庭院展园”随之“移步”至柳舍村村民家庭庭院内展出,成为园林景观的“活化”之作。全省13个城市结合村庄民居改造在村民家建设布置了15个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样本庭院,现代家庭园艺的丰富内涵和健康理念变得立体可触。

  84岁的沈雪珍老人听说庭院展要选择村里人家做改造,鼓动3个儿子都报了名。老人所住的大儿子家庭院由无锡市承担改造,20天后,原本堆放杂乱、缺少生机的庭院变得鲜活洋气:白墙上镶嵌了木格窗棂,细竹依墙,留下疏朗剪影;低矮石块围合出的花园里,铺上青苔,栽种起山茶、洋梗桔、洋牡丹等五颜六色的花草;主屋与厨房之间的墙面,则树起一面竹篱笆,花藤缠绕,还悬挂起盆栽的猪笼草、金雀花等,下端的两层木质长条上也摆放了形态各异的盆栽;水泥地换成青石和鹅卵石相间的地面,就连室外空调机也“穿”上了特制的木质方框“衣裳”,而晒衣、晒粮的地方进行了美观周到的安排。古典、精美兼具实用功能的庭院令人生羡,更想复制。

  老人说,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之前根本没有能力好好布置,庭院免费改造,弄得这么好看,没想到。宿迁市承担的一户村民庭院,前段时间改造完成之后,已变身“农家乐”。

  其实,每个都市人心中都有一片园林梦。移步生活园艺展区,这里可以给城里人在家中的方寸之地创造绿色梦想提供创意借鉴。在这里,记者见识了什么叫“梦幻阳台”——“你是不是想在自家阳台上种菜,当一回农民?你是否想让孩子在阳台上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游乐场?这些想法都可以变成现实。”展区设计人员介绍,这里随便哪一个作品都可以复制到你的家中。

  记者看到,整个展园共设置7种类型26个展示阳台,有全封闭阳台、封闭阳台、半封闭阳台和开放式阳台,同时还设置有4个屋顶平台、1个亲水平台和1组特色集装箱。在一个个风格迥然的小天地里,从天到底,都流淌着绿色和灵动,让人抑制不住地想坐下来,看书、听音乐、喝咖啡、赏花。立体的、嵌入式的绿化,布艺、干花、废物循环等元素被充分运用;还有极具现代创意的集装箱园艺设计,酷酷的风格竟然是出自于“90后”设计师之手。可以说,设计师团队给人们提供了无数把园林“搬回家”的方案。

  园博会还专门设有“童趣主题展”,孩子们可在艺术家亲手打造的创意小木屋、古朴小景、沙地绿荫中,寻找繁闹都市中难以寻觅的乡野童趣。一批高水平、有特色、代表性强的园林园艺展品,包括花卉花艺精品、优秀插花作品、盆景精品和优秀园林书画、摄影作品等,都让园博会颇具亲近感,互动体验亦随处可寻。

  本报记者唐 悦汪晓霞

编辑: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