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园博会完美谢幕 为城乡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22.05.2016  11:26

  5月18日,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在苏州吴中完美谢幕。这场被称为“历届园博会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展示水平最高”的盛会,一个月里吸引了136万人次走近太湖,品味“一园江南梦”。

  原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研究员张锋说,这片236公顷的“超级大园林”,汇集了太湖自然山水、特色展馆、海绵技术、新苏式园林等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点元素,展示了城市建设、旅游发展、村庄建设、志愿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为江苏留下了宝贵经验。

   为“全域旅游”创设新的发展空间

  提起苏州旅游,“城内”的园林似乎比“城外”的太湖更具知名度。去年9月底,苏州召开全市旅游业发展大会,提出“全域旅游”,期冀以此为“人满为患”的古城、古镇分流,为苏州旅游转型破题。

  在本届园博会开幕的4月18日当天,2016“东方水城”苏州国际旅游节同步在园博园内启动,旅游节首次移师苏州城外太湖之滨,向外界释放了不同寻常的信号。苏州市旅游局局长朱国强直言,发展“全域旅游”,太湖不可缺席。

  吴中区委书记金洁说,早在园博园建设之初,吴中区就思考“园博会之后怎么办”,并以此为出发点,把东山、西山、临湖等太湖常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推动交通规划、设施硬件配套上的整体跟进,实现环太湖休闲旅游服务功能系统性提升。

  今年“五一”期间,这个精心规划的“旅游新空间”一下子涌进21万人,创下太湖游客量历史新高。很快,人气激增带来“蝴蝶效应”。在东山镇经营农家乐的杨斌斌说,园博会开幕后,农家乐营业额增长近两成,从网上订单看,除了苏州本地客,有接近35%的游客来自于上海、浙江等地。“部分房间已预定到8月份,不少是园博会期间的回头客。”他认为,园博会已经闭幕,园博园继续保留,因园博催生的“环太湖休闲度假风”才刚刚兴起。

   为“美丽乡村”搭建新的建设样板

  粉墙黛瓦的民宅整齐划一,按照“海绵技术”铺设的透水路面直通到每家门口,清澈的太湖水流入村里的河道,角角落落都是各色花草……走进园博园西北角的柳舍村,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江南水乡田园图。园博会,让这个在太湖边沉睡了600年的古村重焕新姿。

  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个样子。村委会工作人员沈逸鸣告诉记者,柳舍村濒临太湖,村级经济发展和村庄建设滞后。“房屋破败,不少土路一下雨没法走,有条件的年轻人都离村进城了。”去年3月,柳舍村作为保留村庄被纳入园博园整体建设,和苏州“美丽乡村”同步规划,从内到外发生巨变。

  在省住建厅调研员张晓鸣看来,柳舍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绝佳案例。如在改造过程中注重用碎石拼接、植草沟代替混凝土浇筑,节省成本、提升实用性,又留下了“乡愁”。接下来,最重要的还是要盘活乡村的产业,借助“后园博”效应,让美丽乡村的建设变得可持续。

  如今,柳舍村一个名为“右见·十八社”的民宿项目已初露端倪。“根据房子大小,每年给每户村民不低于5万元的租金,然后引进专业设计团队进行庭院内外翻修,打造成与村庄整体协调的民宿。”项目负责人扈俊鸽介绍,第一批完成的9间主题客房分别散落在村里4栋民宅中,今后还将继续扩大。“政府为园博会改造的大环境,为柳舍村发展民宿和旅游打下了根基,我们看好这里。

   为“后园博会”注入新的精神动能

  这几天,在园博园奋战了整整180天的吴翔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经过简单的休整,他将继续回到吴中区城管局的岗位上工作。

  吴中区园博局局长沈雪华说,早在2013年,区里就从各部委办局抽调了200多名“精兵强将”组成园博工作局。3年不到,这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团队齐心合力,硬是让太湖之滨的荒郊野地换了人间,奉上了一届精彩的“绿色发展”盛会。

  与200多名抽调人员共同服务园博的,还有1740名青年志愿者。吴中中专团委书记袁丽逸说:“我们的每个同学都非常认真,每天完成志愿工作后还要赶回学校上晚自习。考试期间,有的同学甚至还会把练习试卷带进园博园,利用空闲时间学习。

  在招募志愿者同时,吴中区迅速成立由区文明办、教育局、机关党工委等多家部门联合组成的志愿者管理组,邀请专业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在园博会开幕的30天里,没有出现一起重大事故,几乎不存在投诉事件。

  “可以说在山水之外,服务园博会的所有工作人员本身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也是我们最宝贵的无形资产。”金洁认为,这届园博会,吴中区不仅展现了江南园林之盛、吴地文化之厚、太湖生态之美,更锻造了一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干部队伍,他们回到原来工作岗位上,必将为更大的发展注入新的精神动能。

  本报通讯员 盛峥 本报记者 潘朝晖 高坡

编辑: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