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经验启迪江苏率先

23.10.2014  12:15

  毫无疑问,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20年,是江苏在“两个率先”征程中写下的一个浓墨重彩的篇章。

  短短20年,苏州人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把千年古城东侧那片蛙鼓阵阵的水田变成了一个国际瞩目的产业高地,变成了一个无数怀揣创业理想的海内外科技精英纷至沓来的人才蓄水池,变成了一个可以“诗意栖居”的现代版“典型江南”,这场巨变的速度之快和质量之高,在全国都堪称凤毛麟角。

  对这种沧海桑田般巨变的解读,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创三先”的江苏精神与苏州人特有的文化气质精彩契合,在苏州工业园区这样一个肩负了“国家使命”的具体区域内,创造了“两个率先”的成功典范。

  认真检索园区发展历程,至少有这样几点基本经验值得深入研究。首先是开放中的创新。苏州工业园区在以新加坡为榜样的学习过程中,从来就不是照抄照搬,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性运用。其次是创新土壤的培育和创新机制的建立。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和其后持续的国际市场风浪,仍能踏浪而上,根本原因就在于园区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启动发展转型,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挺进,同时大力发展以金融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推动各类创业基金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共生,逐步确立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机制。在当前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的诸多创新举措中,苏州工业园区又冲上了一个新的“机遇高地”。

  政府清晰厘定自己的职责范围,既积极作为,又从不“乱挥手”,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也是苏州工业园区经验的重要一条。举凡社会保障、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公共文化,这些都是园区这个“小政府”的“头等大事”。这几年,苏州工业园区版的“邻里中心”、“民众联络所”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就可以看做老百姓对这种新型政社关系的认可和向往。

  当前,江苏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机遇和挑战同样巨大。继续往前,前方是创新驱动机制下的无限风光;裹足不前,我们就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正因为此,苏州工业园区的开放创新实践才更加值得珍视。  本报评论员

原标题: 园区经验启迪江苏率先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