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全国率先试点贸易多元化

22.10.2014  13:31

苏州工业园区全国率先试点贸易多元化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现有规划面积内划出专门区域作为贸易功能区,开展调整相关税收规定,促进贸易多元化试点。这标志着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贸易多元化试点政策率先落地,也使园区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功能更趋完善。


  一、多元化试点优化综保区贸易功能


  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实施贸易多元化试点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升级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也为园区全面推进国际贸易多元化和便利化、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带来重大机遇。在综保区内设立贸易功能区的试点,本质上是对现行综保区贸易功能的做通和优化,企业发展模式由外购外销、两头在外的“V”形转变为内购、内销、外购、外销相结合的“X”形,满足企业进行全球采购、分拨、销售的多样性、多元化贸易需求。同时,这一政策试点对园区引进高端新业态,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持续转型升级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园区努力深化机制体制创新,构筑更高的对外开放平台,在投资与贸易便利化取得的重大进展。


  二、实施登记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准入门槛


  去年以来,园区主动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政策研究,积极借鉴经验,并争取先行先试,尤其是大力推进开放创新综合改革,全力打造开放创新的高地。如园区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行先照后证、“一照三证”并联审批,实施“一口受理”审批模式,开展形式要件审核,企业需要递交的申报材料大幅减少。率先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改核准及审批制为备案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通过放宽注册资本、名称使用、经营范围登记条件等措施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园区成功获批开展商业保理试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发出江苏跨境电商货物第一单,加快拓展进口试点业务,形成完整服务链条,建成国内重要的跨境电子商务基地,促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全国唯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汇监测服务系统”已开始运作,大大提升贸易便利化和监管便利化水平,深化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政策改革。综保区与招商银行共同开发的“银行合规性非现场监测辅助系统”正式试运行,在全国率先真正实现企业贸易24小时网银收付汇。


  三、金融创新助力贸易投资便利化


  今年6月,园区获批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包括在新加坡的银行机构对园区企业发放跨境人民币贷款、股权投资基金人民币对外投资、园区内企业到新加坡发行人民币债券、个人经常项下及对外直接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等四项。在跨境贷款方面,与上海自贸区政策相比,园区的试点在多方面取得突破:一是首次尝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重点限制产能过剩、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二是贷款规模管理创新,区别于上海自贸区等针对企业设定贷款规模,园区试点对跨境人民币贷款实施区域余额管理创新,在管理上更加灵活,加大了企业自主权;三是贷款用途创新,允许借入的贷款用于企业向其集团内关联公司进行委托贷款,有利于集团统筹调配资金,促进总部经济发展。


  在个人跨境业务方面,园区个人跨境业务无国别限制,在经常项下个人跨境业务操作已无障碍,目前累计办理园区个人跨境人民币经常项下结算124笔,金额692.17万元。在资本项下,园区个人跨境人民币投资业务流程明确,操作简化,进一步促进了个人境外投资便利化。园区还开展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意愿结汇试点,允许园区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意愿随时办理资本金结汇,将汇兑后人民币存入结汇待支付账户,企业根据实际经营需要进行支付,实现“先兑换,后支付”,从而使园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有效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兑损失,使园区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来源:( 江苏省商务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