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 通州生态建设铿锵迈步谱新篇

22.01.2016  01:55

  近日,在新建特阔漂整(南通)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周健指着一台新设备介绍说:“这台设备叫膜处理装置,共投入1000万元,能将企业生产的废水净化成蒸馏水,实现中水回用,使企业产生的污水达到近零排放的目标。”据了解,自2011年以来,新建特阔公司已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淘汰了三年以上的老旧设备,引进了行业最先进的环保设备工艺,也使得企业在产品核心竞争力上得到全面提升。

  回眸“十二五”,通州生态建设厚积薄发,通过理念先行、顶层推动、规划引领,加快实施污染减排、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源整治等5大类16项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顺利建成国家生态区,拥有省级以上生态村20个,市级生态村覆盖率超过80%,南通高新区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精心打造出一个经济发达与生态宜居协调融合的美丽通州。

  一个地方要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必须以人为本,通过生态治理,给市民的幸福感“”上生机勃勃的绿色。2013年,通州区就出台《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意见》,启动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着手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年,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细则。“严格控制生态和产业两条红线是通州这几年生态文明的实践,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实施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全面加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和管理。这不仅给通州带来了经济发展后劲,还留住了蓝天。”南通市通州区环保局局长丁建荣说。

  五年来,通州区深入实施环境倒逼机制攻坚战,积极开展重点水域保护、节能减排、“美丽通州”乡村建设等为主的生态建设,先后完成了益民水处理有限公司迁扩建工程、溯天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欣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等污水改造工程。同时实施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污水收集管网,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水平和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增污水管网309.7公里,处理能力达到16.25万吨/天,全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4.9%。严格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的新增产能。并严禁在区内新上化工项目,五年共否决项目200多个。全区46家印染企业完成提标改造,7家企业建成中水回用工程。

  对化工、钢丝绳等重点行业企业专项整治是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十二五”期间,通过整治,全区行业环保和安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同时也推进这些行业向高端发展、转型发展、绿色集约发展。并通过“亮剑”行动,按照“提升一批、停产一批、处罚一批、关闭一批”的整治目标,对31家钢丝绳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实现了污泥、废酸转移和废水排放实时在线监控。累计关闭钢丝绳企业2家,10家企业停产,3家企业被行政处罚,取缔小拉链、小染色企业10家,使产业结构变得“更高、更轻、更绿”。实现铁腕执法“常态化”,仅2015年以新环保法实施为契机铁腕治污,环保立案157件,是上年全年的两倍多,处罚金额超过700万元,超过上年全年水平,立案数在南通市和苏中地区居第一位。

  日前,在十总镇柏树墩村十东竖河两岸,笔者看到红叶石楠、香樟郁郁葱葱,河坡整洁,河面波光粼粼,河水清澈见底。据了解,仅去年该村就进行房屋墙面出新1.3万平方米,拆除大坝、棚披20多处,清理河岸2.3公里。20组村民刁益民乐呵呵地说:“现在我们这里环境真是不错,水质好、空气也新鲜,每天心情都非常舒畅,一点也不输给城里人呢。

  的确,绿地多、蓝天多是通州人这几年感受到的最大变化。2013年通州区启动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至2015年已在61个行政村实施了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共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19套,扩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1座,铺设污水管网117千米;建设畜禽粪便处置中心3座,蓄粪池193座,购置配套吸污车8辆,加装密闭车厢的自卸卡车1辆。同时,全面落实禁烧和综合利用责任,新建15个秸秆收贮点,推进60个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村建设,完成三麦秸秆机械化还田20万亩、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16万亩,确保了每年两季禁烧期间空气质量良好。

  “十三五“期间,通州区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文明建设统揽全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着力攻克减排难点。同时,完善环境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区域环境承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绿色动力。(崔祝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