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家的故事:奔赴那个叫作“家”的小城

03.02.2016  17:03

   作为全国最繁忙的到达城市之一,合肥火车站内外,满是步履匆匆的脚步,即使大包小包、负重前行,也掩不住眼里的盼归与喜气。他们是辛苦劳碌了一年的民工,是打拼事业分居两地的探亲家属,是带着新生儿走亲戚的年轻父母。平日里,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忙碌。今天,他们为着同一个目的,奔赴那个叫作“”的故乡小城。风雪挡不住归程。

  

  1月24日,春运启幕。在一年一度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中,预计有29.1亿人次加入到今年的春运大军。

   高铁时代下的春运

  高铁重塑着春运模式,今年就有不少民工选择了高铁这种更为舒适便捷的出行方式。

  巢湖的邹师傅和媳妇在北京做装修,今年回家过年选择了乘坐高铁。“普通车票不好抢,上了车也是挤得可怕。坐高铁从北京到合肥只要三四个小时,人少点还能早点到家。”邹师傅说,每次过年都是盼归又怕归,一想到春运的艰辛,就直犯怵。高铁虽然贵点,但路上轻松很多,钱还可以再挣。

  在北京打工十几年的夫妻俩,已经习惯了北京的生活方式,也在那里形成了自己的圈子,不愁没有活做。不过他们也感叹,北京正在收紧人口流入,随着大型菜市等市场的拆迁,外来人口开始向外环迁移。夫妻俩,也从二环迁到三环,直到现在的五环。

  最让他们想念的是孩子,虽然小学是在北京上的,但从初中开始直到现在上高中,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每年,他们只有在孩子暑假去北京,和春节他们回乡时才能团圆。

  邹师傅带着围巾,看起来非常潇洒,我们提出拍照时,媳妇不愿意拍,他就拉着路上认识的老乡,留下了这张合影。

  

   回家探亲的一家四口

  从哪个方面看,祁云都是一个满溢着幸福的小女人。她有一个2岁的儿子,去年又添了二宝,如今已经五个月大。两个孩子一个像她,一个像爸爸,漂亮得到哪都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祁云和老公带着两个孩子,准备回在蚌埠的娘家探亲,“孩子的外公外婆想孩子了,回家还有一大批亲戚要见。

  一说到两个孩子,小两口就停不下来,“大宝可疼弟弟了,还会帮我们给弟弟换尿布,逗弟弟玩。”他们说,现在家里格外热闹,大人们都是围着两个孩子再转。

  祁云老公是生意人,写新年愿望时,他说希望家人健健康康,生意越来越好,毕竟,他又增添了新的责任。(祁云为化名)

  

   大包小包”的建筑工人

  在车站,很容易看到大包小包的旅客,王思柱和同乡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是建筑工地上的木工,包里装着的,是被褥。因为工地条件简陋,就乘着过年,带回家去洗。春节回来时,他们将带着松软干净的被褥,开始一年的辛勤工作。这被褥也将伴随他们,停留在不同的工地,驻足在不同的城市。

  王思柱有着农村人朴实的大眼睛,眼睛里满是真诚与实在,问他名字,他会掏出身份证给你看。今年52岁的他从事着最劳累危险的户外工作,他笑着说,自己没有啥技术,家里两个孩子还没结婚,乘着还能干,想多挣点。

  从早上五点半开始,王思柱一天平均要做11个小时的活。虽然家在六安县苏南村,离现在的打工地合肥不远,但今年一年,他只回去过两次,“因为工期紧,休息一天,就少挣一天的钱。”但过年不一样,这时候,工地给再多的钱,也留不住工友们回家过节的心。

  让王思柱高兴的是,马上他就能领到一年的工钱。农民工工资是年底结算,平时只能按月领生活费,一年的工钱会在年前一次性发放。“我们都是一个工程队出去包活,哪里有活就到哪里去,老板是老乡,从没拖欠过我们。

  多年的打工积蓄,让王思柱盖上了两层楼房,他说孩子在杭州打工,在城里买不起房子,婚事就回老家办。

  

     十年”跨省探亲路

  小麦(化名)和爱人都在部队工作。因为工作特殊,他们一个在合肥,一个在长沙,已经度过了十年。每年春节,小麦都会到长沙探望爱人,对他们来说,过年尤其珍贵。

  小麦说,很多人觉得如今过年没意思,年味越来越淡。但对于像她这样的家庭来说,家人团圆就是年的味道。因为不在一起,也就倍加珍惜在一起的时间。这次去长沙,她和妈妈一起亲手做了腊味,带过去让爱人尝尝家乡的味道。

  由于军人不能随意拍照,小麦让妈妈代替自己带孩子拍了一张。她说,不知道这样的跨省探亲路还要走多久,能做的,是珍惜在一起的每一个时刻。

  

   进京表演的小演员

  在回家的人潮中,也有人为了梦想逆向而行。

  车站里,一群推着鼓架、身背行李的小姑娘格外引人注意。她们来自六安,将从合肥转车前往北京,参加全国青少年舞蹈大赛。她们表演的节目,叫《鼓动骄阳》。

  小演员何冉今年11岁,从6岁开始练舞,舞蹈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今年,她终于能够去北京参赛,不管以后会不会成为职业舞者,这个经历都将成为她最难忘的记忆。

  合肥的天气已经很冷,北京的天更冷。何冉的行李里有妈妈装的厚衣服,但表演的时候,她们只能穿薄薄的舞服。何冉笑着说,一到跳舞,冷就全忘了。

  

   春节的留守者

  有人回家,就有人留守。

  比如火车站的安检台长夏青,工作十几年了,过年站里都是照常上班,遇到整夜有车就要整夜待在车站。

  比如客运值班员解俊瑶,这个刚上班一年的90后女孩,将第一次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新年。

  还有清扫员贾金花,除夕早上6点,她会准时出现在站里,为赶回家吃年夜饭的乘客提供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

  还有营业员小夏,铁路警察老徐,检票员焦姐,他们都是春节的留守者。

  

   不易的挣钱路

  和其他人的轻松心情相比,来自河南的李书见看起来有些沮丧。今年10月至11月,他和20多个工友在肥东打工,要过年了,4万多工资却一直没有着落。

  头天晚上,他坐了十个小时的夜车从登封赶到肥东要账,却发现项目部的人已经不在了。经过电话沟通,对方承诺今年三月一定把工钱给他。

  没拿到钱,李书见早早地回到车站,准备再坐当晚的车回去。因为是临时买票没有座,这十个小时的车程,他得一路上站回去。

  李书见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皱皱巴巴的小本子,上面详细记录着今年被拖欠的工钱。他说,今年本来形势就不好,再加上三笔活没拿到工钱,所以一年下来没挣到啥钱。

  李书见今年50多岁,河南口音很重,说话的时候两手插在上衣口袋里,他说你们能给报道报道不。说完,又说还是别报了,就是想跟人说说纾解纾解。

  虽然要账不易,不过李书见对拿到工钱还是比较乐观,他说项目部也确实有难处。李书见要了记者的电话,笑着说,如果实在要不到,再给你们打电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了,以后准备就在家附近打打工。

     后记: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年节”,回家过年,是一种仪式,更是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乡土观念。

  在当今中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回乡之旅,尤显特殊。地区经济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人口流动频繁,让春运成为一个时代现象。在这个现象里,每个人的春运故事都是这个时代的平凡注脚。

  在车站,你能听到各种口音,河南、四川、湖南,这些乡音的汇聚,让人深感中国的博大。正是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劳动者,推动了一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的迅疾发展。

  平日里,他们是建筑工地上的民工、是商场里的营业员、是经营早餐车摊的阿姨,但他们更是远方小城里孩子的父亲、母亲,是每一个父母心中的宝贝。巨量旅客发送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城市建设者,和他们身后的乡土。

  在外的人更易思家,一年的辛酸苦辣,似乎只有在亲人面前,才有了意义。一年的勤勤恳恳,为生活奋斗,也只有在此刻,才有了放松的理由。

  丙申猴年,愿您与家人一起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