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四项核心制度助推医患纠纷调解工作上水平

09.08.2016  13:35
      作为全省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城市,淮安坚持分级预警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集体研究制度以及联络员会议制度等四项核心制度,积极打造医患纠纷调处一站式、一体化服务平台,助推医患纠纷调解工作上水平。自2014年12月城区医患调解中心成立以来,全市共调处重大医患纠纷28件,接待群众来访咨询300余人次,患方诉求731余万元,依法实际赔偿130余万元,调处成功率达100%,医患双方满意率100%。

      分级预警制度。对医患纠纷严重程度、可能的态势以及社会危害进行预判,分为蓝、橙、红三级预警。对于明显矛盾激化、社会影响大的医疗纠纷,予以红色预警,立即启动快速反应程序,明确专人迅速汇报,拿出处置方案,确保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重大医疗纠纷动态,及时作出处置指示,防范恶性医患纠纷的发生。目前,该市无一起严重破坏医院诊疗秩序、破坏社会稳定以及伤医事件发生。
      专家咨询制度。淮安市司法局与市卫计委等相关单位联合建立医患纠纷调解专家库。目前专家库拥有法学专家 60 名,医学专家138名。在此基础上,淮安市相继成立医学咨询委员会和法学咨询委员会,对于案情复杂、定性有重大争议的案件或赔偿可能超过10万元的纠纷必须启动专家咨询程序,通过向专家委员会进行咨询,权威界定医疗责任,缩小医患双方认识分歧。
      集体研究制度。为避免调解员个人思维的盲点,淮安市对于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坚持重大案件集体研究制度,由司法局牵头,市卫计委、法院、公安局等相关部门从事医患纠纷处理的专业工作人员共同讨论研究,结合专家咨询结果,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全面分析案件,准确地对案件定性。通过集体研究磋商,淮安共妥善化解11起因患者死亡引发医患双方对立的复杂纠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联络员会议制度。淮安市将城区二级以上医院医患办主任均吸纳为医患调解中心联络员,坚持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联络员会议,各联络员分别通报所在医院近期的医疗纠纷发生及处理情况,医患调解中心通报城区医患纠纷现状、调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疑难个案、研判我市医患纠纷的发展态势,集体学习医患纠纷调解的最新法律法规、文件,共同交流医患纠纷处置经验。截至目前,该市医患调解中心共组织召开联络员会议8次,实现医患调解做法及经验的共通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