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白血病患儿“病房课堂”:以微笑对抗病魔

27.12.2014  15:08

  志愿者为孩子授课。段正阳摄

  课堂间歇一位孩子表演节目。段正阳摄

  中新网成都12月27日电(记者胡敏)没有教室,他们将病房换成课堂,没有年级,他们以兴趣统一班级。26日下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白血病爱心病房小课堂里,童声和悦,小患者们以微笑对抗病魔。

  与同龄人在学校的课堂不一样,爱心病房小课堂里,“小同学们”都带着卡通口罩,输液点滴袋不离身,更像一个“吊瓶班”,他们一边治疗,一边学习。

  爱心病房小课堂是由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血液和肿瘤科联合川大学生志愿者们组织设立的,今年11月课堂正式开课。

  “起初,志愿者们在陪孩子玩的时候,发现孩子们想读书,我们就设立了爱心书屋”,四川大学华西二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周晨燕说,后来爱心书屋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渐渐变成了爱心小课堂。

  目前,爱心小课堂开设了音乐、国学、音乐、美术等课程,每隔一周上一堂课,每堂课2小时。

  当天的课程为音乐课,志愿者们教孩子们唱《铃儿响叮当》。为了孩子们方便理解,志愿者将歌词打在纸上,还将歌词中的意思,先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孩子们讲一遍。

  “我们希望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跟在学校里面学的一样的那种生活状态,包括学习状态”志愿者侯林说。

  每次到了上课时间,小患者们都非常兴奋,许多孩子都自己推着点滴架,从各个病房赶到课堂。

  周晨燕表示,爱心课堂与正常课堂相比有两大不同:不能有压力,不能让孩子们积极性过高。

  “用音乐和美术,能够统一孩子们年龄的差异,同时不会给他们造成压力”,周晨燕表示,孩子们积极性也要控制,不能让孩子们忽略疾病本身。

  到了课堂间歇时间,孩子们也会单独表演,有的或来上一段歌曲,有的会拿出刚练的游戏,家长和医生也参与其中。

  “陪孩子治疗是一个‘慢性煎熬’的过程”,周晨燕表示,白血病治疗周期长、花费昂贵,孩子的能否康复还存在不确定性,家长们所承受的压力常人难以理解。

  在课堂上,孩子们笑声不断,家长们也是如此,孩子们上的这课堂,往往也在治愈一个家庭。

  两个小时的课程结束,《铃儿响叮当》孩子们也学会了,齐声一唱响亮整个病房。

  “我们对人生命的长度无法把握,但可以延伸他的厚度,希望孩子们活得更有意义,当然也希望他们最终治愈”周晨燕说。(完)

  原标题:四川白血病患儿“病房课堂”:以微笑对抗病魔

  稿源:中新网

  作者: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