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看古人如何玩转春节

03.02.2021  11:21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一年中最冷的时间里,庆祝丰收的喜悦和预祝来年的好光景,但随着一些旧习俗和旧传统被时代忘记或者淘汰,人们觉得年味越来越淡,没有手机,没有“春晚”,真不知道古人是如何过年的!今天就来带您看看古人如何玩转春节!

  灯,灯灯,灯灯灯——扶老携幼观灯去

  说起春节的花灯,在古代观灯自然是古人过春节的一大盛事,黄梅戏《夫妻观灯》中就谈到了夫妻二人正月十五去汴梁城观灯的场景:“观长的——是龙灯,观短的——狮子灯,虾子灯——犁弯形,螃蟹灯——横爬行,鲤鱼灯——跳龙门……”。著名词人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说的也是正月十五观灯的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真是火树银花,古时正月十五人们举家出游,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街上的舞龙非常热闹,到处是欢乐的节日气氛。

  耍起来,嗨起来——春节是古时人们的狂欢节

  说起古代春节热闹的场景就不得不提一本书《东京梦华录》,书中这样写道“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以食物、动使、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如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踊路、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向晚,贵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入市店馆宴,惯习成风,不相笑讶……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正月初一人们一早起床就互相拜年,街上张灯结彩,各色商品琳琅满目,普通民众就算是家境不好的,也会穿上一身新的或者洁净的衣服,在一起喝点酒表示庆祝。

  据宋代的《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这盛景,如今街头仍琳琅满目。春节面前,人人平等,新年心愿,古今皆然,于是“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拜祖宗。

  在北京地区传下来的过年歌里是这样安排过年的活动的,内容中主要有各色过年食品的准备——“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除夕的饺子年年有。”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过年对吃货来说可是大事,有很多平时吃不到的美食都可以在过年期间吃到,人们对于过年是充满期待的。

  总把新桃换旧符——新年就要新气象

  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所谓“三元”即指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端月就是正月,在秦朝的时候避讳“”故云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古时以火烧竹,爆裂发声,所以称为“爆竹”。书中还有记载“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插桃符辟邪,在门上贴门神是很早就有的习俗。

  “于是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古时的人们在正月初一这天就会按照长幼的次序拜年,饮各种有辟邪作用的汤或者酒,胶牙饧是这一种饴糖,五辛盘也是有辟邪作用的,五辛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其中芸薹在今天指的是油菜,而胡荽指的是香菜。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失,登高赋诗。”古时人们会在正月初七这天用金箔剪成人的形状贴在屏风上,同时也戴在鬓发之上,而有“像人入新年,形容改新”。“华胜”是古时妇女的首饰,妇女互相赠送首饰作为礼物,人们登到高处赋诗以助兴。和现在一样,在古时就已经有“新年新气象,新年万象更新”的意味了,新年登高也有新的一年再进一步的美好寓意。

  时至今日,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不能忘记的还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因为浓浓的年味就在这厚重的年俗仪式里,就在这张灯结彩的喜庆气氛中,就藏在大年夜和家人团聚的幸福里,中国的年味就是这样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崔雯雯)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