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交出“强富美高”新江苏小康答卷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202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党、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在此刻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里程碑,在此刻巍然矗立。
这一庄严宣告,也标志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8000多万江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江苏大地的“千年之变”,也是江苏人民的无上荣光。
回望来时路,小康宏图起笔处,正是“人间天堂”苏州。数十载先行探路,小康蓝图已在江苏大地铺展“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现实图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江苏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美好蓝图,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历史使命,以广袤大地为纸、以拼搏奋斗为笔,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交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小康答卷。
不负殷殷嘱托,牢记光荣使命,把总书记擘画的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镇江市世业镇永茂圩自然村“洪家小院”的主人洪家勇不会忘记,2014年12月13日的那个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洪家小院”,“一进院总书记就来看厨房,开冰箱,揭锅盖,看得仔细,问得亲切,他要亲眼看看老百姓日子到底过得怎么样”。
这几年,洪家的欢喜事一件接着一件——外出打工的儿子儿媳在家门口找到了好工作,大学毕业的孙女被上海一家大企业录用,老洪的退休金也从每月4000元增加到近6000元……“以前不知道小康是什么意思,只想能过上好日子。现在啊,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用,好日子真的来了!”
83岁的王秀英老人不会忘记,2017年12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香包工作室,花30元买下她手工缝制的香包,笑着说:“我也要捧捧场!”
总书记的“捧场”,让王秀英的中药香包不仅“香”遍全国,更“香”飘世界,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如今,70多平方米的香包工作室升级为2000多平方米的香包文化大院,小小香包发展成为销售额突破800万元、带动300多名村民就业的大产业。“谁想学,我就教谁。我要把这‘绝活’好好传承下去,带着大伙一块过上好日子!”
南通市狼山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管理办主任成宾不会忘记,2020年11月12日下午,他有幸为习近平总书记现场讲解五山地区滨江片区从脏乱岸滩到生态绿肺的美丽蝶变,“总书记看着三块展板上的前后对比照片,仔细听了十几分钟。当我听到总书记对沿江整治修复的肯定,心里无比自豪!”
牢记总书记嘱托,五山地区正在精细化、精致化上下功夫,努力描绘“面向长江、鸟语花香”江风海韵新画卷。“看到江水更清了、江岸更绿了、群众的笑脸更多了,我们更加真切地理解总书记所说的‘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成宾说。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当8000多万江苏人民期盼已久的小康梦想一朝梦圆,正奋力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时,耳边再次响起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殷切期望——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团审议,要求江苏“始终把已经取得的成绩看作是事业新的起跑线,按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并重点强调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重点任务。
2014年12月视察江苏时,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江苏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2017年12月,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到地方视察就来到江苏徐州,强调坚守实体经济、坚持创新发展、深化国企改革、推动乡村振兴、修复生态环境、加强基层党建等事关高质量发展的六个方面重点问题。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后第一次到地方视察来到江苏,赋予江苏“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新的使命。
殷殷嘱托,既是总书记为江苏擘画的美好蓝图,也是总书记亲自为江苏出的一份小康考卷。
每一道考题都是全新的挑战,答好每一道题都需要付出非凡的努力。江苏以答卷者的使命担当,将总书记描绘的“大写意”,精雕成细腻生动的“工笔画”。
2016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聚力创新,聚焦富民,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和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上下把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为总目标指引,确定“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定位,展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工作布局,在全国率先建立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以先行者的担当和奋斗者的自觉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今年6月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理论工作者相聚苏州——邓小平同志小康战略构想提出的原点地,参加由江苏省委和求是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回顾扎实推进高水平小康建设脉络,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有个“一二三”的形象概括,也就是:一条主线、两个基点、三个标志动作。
“一条主线”,就是始终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坚持用新思想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加快破除与新思想不相适应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特别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好不等于一好百好、事事领先,特别是对照“为全国发展探路”的要求来看,放到新发展理念的参照系中、摆在兄弟省区市的坐标轴上来看,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
不与过去的发展方式、发展思路告别,就难以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江苏的发展,决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必须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群众获得感为立足点;决不能再回到以牺牲安全、破坏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的做法上去,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型增长的轨道。”娄勤俭坚定地说。
没有思想的破冰,就没有行动的突围。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思想解放首先要走在前列。
2018年以来,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在全省推开,围绕破除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与新思想不符合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着力解决“身子进入新时代、思想停在过去时”和“理解不深入、行动跟不上、落实缺乏创造性”的问题。
有没有盲目乐观?有没有认识盲区?有没有行为短视?有没有依赖心理?有没有形式主义?……2019年6月,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上,娄勤俭一连抛出 “九个有没有”,要求全省近百名县(市、区)“一把手”自我检视。
“九个有没有”,是辛辣质询,更是高度“点拨”——未来江苏的发展,正是要从这“九个有没有”中寻找答案。
盛夏傍晚,江风徐徐、绿荫环抱的南京燕子矶滨江公园,成为周边市民散步消暑的好去处。很难想象,这个风景如画处曾聚集400多家大大小小的化工企业。提起过去,从小生活在这里的孔玲皱起眉头:“以前环境脏乱得不得了,水是五颜六色的,夏天味道刺鼻得很。”这几年,南京大刀阔斧关停搬迁企业,为高质量发展腾出新空间,一个宜居宜业的滨江燕子矶新城加速崛起。
从“生产锈带”到“生态绣带”,江苏通过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做好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让一个个美丽蝶变在长江江苏段沿线竞相呈现。
这既是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生动剪影,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
沿江如此,推进向海发展也是如此。江苏不是简单就沿海发展沿海,而是更好地集聚资源要素,拓展苏南空间、带动苏中提升、促进苏北加速,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力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简单的“沿海大开发”,而是一体推进生态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城乡建设,促进产、城、港、人融合,让沿海地区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引领风骚。
这些改变,正是建立在对新发展理念“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的认识和把握上,建立在对规律的尊重、学习和运用上。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正是用新发展理念不断破解新难题,推动新发展的过程。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面对产业链、供应链遭遇的各种困难和压力,江苏不设经济增长具体指标,也不给各设区市下具体指标,同时强调要坚决守住稳定、安全、廉政、生态这四条底线,在此基础上能发展多快就发展多快。
不设经济增长具体指标,折射出江苏不为指标波动所惊慌、不为短期变化所干扰、不为困难增多所畏惧、不为外部议论所困惑的战略定力,也传递出江苏坚持稳中求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实际上,“定力”是这些年省委省政府一再强调的高频词。
“我们讲定力,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不容易看出来,但在风高浪急的时候就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各种干扰、怀疑、非议扑面而来时,我们更要不为所动、执着向前,办好我们该办的事。”娄勤俭说。
“保持定力”的江苏,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时,始终遵循“不变”的逻辑: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发展指引,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发展道路,稳定、安全、廉政、生态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发展底线。
“保持定力”的江苏,也一直在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更有创造性地抓好贯彻,始终展现江苏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
“从0到1”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短期内不一定实现GDP增长,但有利于构筑长远竞争力。
今年1月7日,新年伊始,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娄勤俭向科技工作者提出“三个希望”,第一个希望就是——以科技赋能产业为己任,把“卡脖子”清单作为科研攻关清单,推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在实现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上发挥更大作用。
交通基础设施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要有更高站位、更宽视野,以世界眼光来加强谋划、科学规划,坚持以我为主科学规划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019年2月12日,省委、省政府将交通强省暨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进会议作为春节后第一会。这次会议,勾画出一幅让江苏人激动不已的宏伟蓝图,那就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一日联通全球、半日通达全国、2小时畅行全省、各设区市1.5小时抵达南京”。
不只是发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造基础创新“强磁场”,这几年,江苏扎实办好的“自己的事”,还有好多。比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南北融合、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构建安全环保现代治理体系,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不负总书记殷殷嘱托,8000多万江苏人接续奋斗,坚定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办好江苏的事,把总书记擘画的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交出“强富美高”小康答卷。
这答卷,是江南春色的迷人画卷,笔墨之间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这答卷,是船到中流的压舱石,是穿越风雨尽现江苏服务全国大局的责任担当。
紧扣“高水平”“全面性”,扎扎实实补短板强弱项,拿出“够格过硬”的小康成果
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因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以这里为样本所著的《江村经济》而闻名于世,成为观察80多年前中国农村的一个窗口。
“我年轻时在村办工厂上班,50多岁的时候开起民宿,现在日子很富足,每天还能出门散散步、跳跳舞。”对于如今的生活,开弦弓村农民周小芳十分满意。前不久,她在自家三层小楼里辟出7间客房,在院子里种上蔬菜瓜果,花开四季。
在江苏,像周小芳这样过上高品质生活的农民还有很多。江苏的全面小康不仅在速度上领跑,更在质量上发挥标杆作用,为全国发展探路。这是中央对于江苏的更高要求,也是江苏上下的共同追求。
作为发展走在前列的地区,江苏不仅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而且要高水平建成。正如娄勤俭所说,江苏的小康,不仅要走在全国前列,还要代表中国水平,放到世界上也够格过硬。
如何保证小康成色“足够过硬”?两年前的夏天,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召开,部署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成果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在这次会议上,省委强调,把握好“全面性”和“高水平”两个基点,扎扎实实做好小康的决胜收官工作。
高水平,就是不能满足于提前达到基本线,要对标国际发达区域,各方面指标都要走在全国前列;
全面性,主要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提高区域均衡发展水平,为开启现代化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两个基点”的提出,正是江苏深入学习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准确领会总书记对江苏小康建设的悉心指导,精准把握中央对江苏工作更高的标准要求,紧扣高水平全面小康“质量过硬”要求作出的重要决策。
围绕“高水平”和“全面性”,补短板、强弱项,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就“四化”同步、区域均衡发展、现代交通、民生事业等事关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作出系统部署,突破一系列难题,办成一系列大事。
聚焦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撑起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筋骨”,让“经济强”的新引擎更加强大。
6月28日,信达生物发布消息,全球首个用于肝癌患者一线治疗的PD-1免疫联合疗法,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
创业10年,5个新药上市,14个新药进入临床研究,6个新药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形成覆盖多个疾病领域的创新体系,拥有25种高价值产品组成的产品链;达伯舒上市第一年销售即超10亿元,去年更是超过22亿元……创造全球医药行业的传奇,成长为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标杆企业之一,信达生物靠的是创新制胜。
集聚国际化资本,组建由1000名顶尖人才组成的国际化团队,打造国际化技术平台,开发国际市场认可的原创性产品,信达生物总裁刘勇军认为,正是凭借“十年磨一剑”的定力,瞄准国际水准,整合全球资源,打掉“卡脖子”的手,信达生物才能爆发出超乎寻常的成长力。公司在建的第四工厂投产后,产能将提升到6万升,跻身国内同行业第一梯队。
从不足10人的创业团队,成长为拥有5000多名员工、在香港上市的国内生物医药领军企业,信达生物正是江苏创新驱动浪潮中一朵耀眼的浪花。
不创新,难转型;不创新,难升级;不创新,难图强。把科技的大旗举得更高,把创新的号角吹得更响,把高质量发展的脚步迈得更坚实,作为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江苏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为江苏经济注入更高的智慧含量。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7.8%和46.5%,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8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主要创新指标达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运行着的是创新驱动的强引擎。
“从0到1”的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创造无限可能的起点和基础。
在互联网领域,中国是跟跑者。而在未来网络领域,中国是当仁不让的并跑者、领跑者。这个了不起的转变,与江苏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更大范围整合创新资源,组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紫金山实验室密不可分。
今年6月,第五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上,紫金山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骨干网级可编程交换设备操作系统”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刘韵洁介绍,这一系统具备开放网络架构、异构芯片兼容、多种应用场景三大特性与高速交换、高精度遥测、高可靠保护三大功能,未来将推动开放网络设备产业生态构建。
把创新重心转到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全面提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地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举全省之力打造科技创新最硬的“鳞”,建设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
未来网络、“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这些代表“国之重器”的重大原创科技成果涌现,为高质量发展输入原始创新的源头供给。“实验室里的事业”,正在加速为江苏创新发展裂变新动能。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江苏发展走在前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自然更高,因此,自觉把握好民生建设规律,完善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制度体系,既保障好百姓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也重视解决日常生活的“关键小事”,为高水平全面小康注入温暖底色。
从2018年部署推进苏北农房集中改善,到2019年制定出台补短板强弱项“1+5”系列文件,加快补齐低收入人口脱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领域短板,再到2020年持续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江苏三年三个“标志性动作”,查漏补缺压茬推进,不断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
冲刺全面小康,补短板是关键。江苏全面小康的短板在苏北,苏北的短板重点在农村,农村的短板在住房条件。绝不让苏北农民住着危房“被小康”!顺应“四化”同步规律,着眼于城乡关系重构,江苏扎实推进苏北农房集中改善,到今年,30万户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如今,在美如画卷的村庄里,在人们挂满笑容的面庞上,这块曾经的短板拉长了,成为小康建设惠及农民的重要收获。
漫步盐城市建湖县恒济镇建河村,田成块、树成林,水流清澈、鸟鸣阵阵,白墙黛瓦的农家,这流淌着乡愁的田园风光打动人心。
这两年,村里建成48套农民公寓,2800多米污水管网覆盖村庄,2个公园绿地、5座公厕散布村头,党群服务中心、微生活超市、篮球场等场所设施一应俱全,村民骑电动车5分钟就能到集镇。搬进100多平方米新房的村民蔡金銮笑着说:“如今的生活跟城里人没多少两样。”
农房改造,被重塑的不仅是房子,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跟很多地方不同,我们这儿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村里有玻璃加工特色产业,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何必舍近求远出门打工?留村创业就业的村民,六成是年轻人。”建河村党总支书记俞进雷告诉记者,村里建有标准化玻璃加工工坊、电商服务中心,一年线上线下销售过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7万元。
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为了让农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各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近村产业园建成农民的增收致富园。依托农房改造加强城乡统筹,把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变成农业社区,不断探索城乡融合的好路子。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事。继今年年初把“新春第一会”的主题确定为“教育”后,4月28日,泰州大手笔投资75亿元,同时开建86所学校,计划新增5.15万个学位。此次新建学校数量、投资规模,均创泰州建市以来新高。泰州市教育局局长万永良感慨地说,教育正在成为泰州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成为幸福泰州的有力支撑。
让孩子不仅“有学上”,还要尽可能“上好学”,江苏系统谋划推动教育改革,争当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去年起全省实施普通高中资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设区市为规划建设主体,用三年时间集中新建、改扩建260所左右普通高中学校,新增约41万个学位。
高铁不成网、跨江不方便、南北没有高效联通、机场和港口能力弱……打破交通这个突出的瓶颈,江苏把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作为高质量发展最紧迫的任务来抓,为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提供有力支撑。
工作日在扬州打拼,节假日回无锡陪伴家人,自打连淮扬镇高铁去年通车以来,在扬州从事律师工作的朱辰就过上这样的“双城生活”。“通勤时间从三个半小时变成一个半小时,家里有啥急事,立马就能赶回去,外出工作更踏实了。”
在全省区域发展格局系统重塑,沿江沿海沿河沿湖优化空间布局、畅通要素流通通道基础上,江苏这几年发力补交通短板,作出“以我为主、系统谋划”“苏北突破、苏中提升、苏南优化”等一系列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先后建成青盐、宁启二期、徐宿淮盐、连淮扬镇、沪苏通一期、盐通等铁路。
全省高铁总里程从“十二五”末全国第14位跃升至第2位,苏北迈入“高铁时代”,长江两岸正在形成高效便捷的过江通道系统;硕放机场改扩建、连云港新机场、南通新机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便捷高效的铁路网,密集交错的航线网,正在把“人悦其行、物优其流”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两个月前,五峰山长江大桥南北公路接线建成通车,江苏南北中轴公铁线全面贯通,为跨江融合发展打开更多可能。
交通先行,助力陆海统筹、跨江融合、南北联动驶入“快车道”。苏锡常、宁镇扬一体化实质性推进,锡常泰、苏通跨江融合提速。南京、淮安突破“行政区经济”,共同成立宁淮特别合作区。南京携手安徽的滁州、马鞍山等地,共建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区域融合发展,正在全速推进。
江海联动、河海联通、陆海呼应,江苏“沿海轴”也密集发力,随着盛虹炼化、中天钢铁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中韩(盐城)产业园、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等各类载体平台功能日趋完善。
6月30日,连云港徐圩新区,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取得关键性进展,完成常减压蒸馏等首批生产主装置中间交付,转入投产准备阶段。半年内,这个总投资677亿元的项目有望投产,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超900亿元、利税超200亿元。从一片滩涂到塔吊林立,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面朝大海呼之欲出。总投资1500亿元的盛虹项目、总投资约880亿元的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750亿元的卫星石化乙烯综合利用……巨头列阵连云港,5年内将投下3000亿元以上,这里工业总产值可达3200亿元。
从连云港驱车向南,通州湾海门港新区东灶港区,中天钢铁精品钢项目现场,这个总投资1000亿元的省级重大项目,“热”练三伏,进入最后的冲刺。今年9月,一座四季鲜花开的高端绿色智能工厂,将在江海交汇处拔地而起,点火炼钢。项目全部投产后,销售可达千亿元。
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推动石化、钢铁行业从沿江向沿海转移升级,改变江强海弱现状,江苏正在下一盘向海发展的大棋。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拉动、沿海发展推动,南通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台阶,而连云港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4.9%,增幅领跑全省。
着眼世界大坐标,着眼全国一盘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江苏展现经济大省的担当与作为,彰显在全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7月3日,从波兰罗兹站发车的一列满载德国博世(BOSCH)干衣机的欧洲回程班列,经霍尔果斯口岸入境,抵达徐州铜山站。中欧班列是淮海国际陆港一张重要的名片,也是淮海国际陆港开放的重要载体。打造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淮安国际空港、连云港国际海港相互支撑的“黄金三角”,是江苏畅通苏北集聚国内外要素通道,加快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关键一招。
“今年上半年,徐州中欧班列开行120列,完成贸易额1.8亿美元,同比增长30.4%。”淮海国际陆港运营公司副总经理吕品介绍,今年他们计划开行中欧班列405列,吞吐量超3.3万标箱,实现贸易额22亿元,预计再创历史新高,将为欧洲和中亚地区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提供有力支撑。呼啸的国际班列,为徐州这个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联通全国、融入全球开启无限可能。
奋斗成就伟业,交出“强富美高”小康答卷,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走在前列
6月27日,昆山水上夜市人声鼎沸,刚刚通过引才计划落户昆山的刘喆,轻松度过在这座江南城市的第一个周末。
经济总量4276亿元,连续17年居全国百强县首位,头顶诸多“光环”的昆山,在刘喆眼里有着不一般的“强”。
而在昆山市统计局综合科科长周家杰看来,昆山不只是“强”在块头大,更重要的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含金量足。
比如,去年实现一般预算收入428亿元,是唯一突破400亿元的县(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突破4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8亿元,是全国唯一突破千亿的县(市);高新技术企业2014家,数量全国县(市)第一。
昆山,正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有力例证。对于走在前列的江苏而言,这份小康答卷就是以“强富美高”为鲜明标识。
经济强,高质量发展成为最激昂的旋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去年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达12.5万元,连续12年稳居各省区第一,达到世界高收入经济体水平。
“十四五”开局,江苏经济表现依旧稳健。上半年,江苏GDP同比增长13.2%、高于全国增速0.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6.9%,充分彰显经济大省强劲的韧性与活力。
作为全国经济的重要“压舱石”,江苏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牢牢守住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底盘”,守住经济发展的“底盘”。
去年疫情期间,得益于无锡瀚云科技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海昌机械成为全省最快实现复工复产的企业之一。
“我们对海昌机械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在每台设备上都安装数据采集器,实现远程云管控。”瀚云科技副总经理孙文荆说,升级后企业提高对于客户的响应速度,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收集产品问题,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把被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目前,这一平台接入4300多家企业,1600余万台活跃设备,在不同行业和领域充当企业的“数字大脑”。
物联网释放的神奇“魔法”,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传导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过去这10年,无锡在世界物联网版图上烙下鲜明的“太湖印记”:一半的国际物联网标准由无锡制定;从伦敦地铁到德国宝马工厂,在78个国家的830多个城市,无锡企业承接物联网项目。
产业规模3135亿元,集聚3000多家企业,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凭借全国领先的雄厚实力,无锡物联网产业集群闯进“国家队”,与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苏州纳米新材料集群、徐州工程机械集群、常州新型碳材料集群一同,入围全国首批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响当当的江苏骄傲。
放眼全省,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市内产业链配套率超80%;通泰扬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海工装备产业,约占国内市场四分之一份额……江苏实施省领导挂钩联系产业链制度,重点培育30条优势产业链,省委常委会专题部署,引导全省上下集中精力抓好制造业,把产业链稳定住、优化好。
“贯通上下游产业链关键环节,我们新能源中巴车的许多重要零部件已经实现本地化配套。”苏州金龙汽车销售公司总监助理刘宝坤尝到这一做法的甜头,他算了笔账:得益于此,一辆新能源中巴车生产成本至少降低10%!
刘宝坤点赞的“链长制”,在疫情之下为产业链安全和经济复苏立下汗马功劳。聚焦重点培育的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7条产业链、485个关键环节,去年全省精心梳理产业链图谱,发挥各集群促进机构作用,带动制造集群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复工,推动江苏复工复产走在全国前列。
百姓富,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的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入“4万元时代”,255万省定人均收入6000元以下人口全部帮扶达标,教育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就业、医疗、养老等民生痛点得到初步解决,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实现度超90%……数字标注群众稳稳的幸福,勾勒美好生活的模样。
“长势不错,看来今年又有好收成。”7月中旬,泗洪县西南岗上塘镇垫湖村,1300亩的碧根果育苗基地种苗进入生长旺季,在田间劳作的80后新农人王续皓,豆大的汗珠直往脖子里钻。“赶到旺季,基地能带动200多个村民就业,其中低收入户15户,人均年增收1.5万余元。”这点,让他特别有成就感。
垫湖村所在的西南岗,曾是江苏贫困人口最集中、脱贫难度最大的片区,也是全省脱贫攻坚全力啃下几块“硬骨头”之一。今天的垫湖村,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彻底甩掉“穷帽子”,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4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万余元。这个“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正在书写新时代“春到上塘”新篇章。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实现低收入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这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对口帮扶一个都不能落。江苏5年安排资金488亿元,帮扶受援地区102个国家级贫困县、近400万人摘帽脱贫,为夺取全国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贡献江苏力量。
7月25日晌午,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蔡河村,方先清在大棚里给菌棒洒水,今年第四茬香菇已冒出可爱的“小耳朵”。去年,老方到香菇种植基地打工,告别“贫困户”的身份。今年,他承包13个大棚。“菌棒一年出五茬香菇。政府把菌棒先借给我,每只菌棒4.6元。前三茬蘑菇,我‘借棒还菇’,后两茬收益就归自己。”他算过账,一个棚一年可赚5000元,两年就能还掉10多万元债。
给方先清的生活带来改变的,是苏陕协作重点扶贫项目——庙湾香菇小镇。为帮扶这个小镇,盐城近3年投入1000万元,在5个村建起561个大棚,年产香菇300万公斤。庙湾镇党委副书记项宁宁深有感触地说,全镇9个村534户1663人脱贫致富,就是靠“香菇小镇”给力。
经济发展上台阶,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美好。高水平全面小康,要满足老百姓更高的美好生活需求。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八个更”,江苏聚焦民生痛点难点,集中资源打好“歼灭战”,让高品质生活成为“百姓富”重要内涵。
家住南京市玄武区大石桥社区的独居老人郇玉兰,最近申请家庭养老床位。通过智能化改造,在家中她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照护,洗衣、打扫这些家务活也不用操心了。
在南京、无锡、徐州等8个市,1.4万多张家庭养老床位建成并运营。今后,越来越多的老人,可以像郇玉兰一样居家养老,享受送上门的社会化服务。
环境美,高品位的美丽江苏清晰可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全省普遍自觉,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长江流域生态治理成效得到总书记充分肯定。
6月23日,南京长江大桥附近水域,成群的江豚在这里聚集,你追我赶,仿佛在上演一场冲浪比赛。这一幕恰巧被江豚保护志愿者武家敏拍了下来。“这么多的江豚同时出现在江面,我还是第一次见!” 观测江豚14年的他,别提多高兴了。
一江清水豚先知。“长江生态好不好,就看江豚多不多。”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说,得益于长江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今在南京江豚观测点,市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见这些“微笑天使”。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实施“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出台改善空气质量强制减排方案,加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力度,进一步擦亮美丽江苏的生态底色。
高起点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倾力打造美丽中国的现实样板。一幅美得有形态、有韵味、有温度、有质感的美丽江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站在扬州大运河三湾风景区观景台远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犹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6月16日开馆以来,差不多每天都是爆满状态。”博物馆馆长郑晶笑着说,点亮运河美,扬州再次“出圈”。
以江河湖海为脉络,江苏努力把沿江地区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创新带,把沿海打造成令人向往的风光带和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把沿太湖地区打造成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把沿大运河打造成为江苏的美丽中轴,串起“水韵江苏”之美。
社会文明程度高,全社会高效能治理充满活力、文明向上。文明城市数量全国第一,省市县乡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超95%;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筑牢稳定、安全、廉政、生态“四条底线”,在抗击疫情的大战大考中淬炼出“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经验。
从张家港暨阳湖休闲公园大门进入,顺着绿荫大道往里走,就会看见“益空间·湖畔书房”。每晚7时,家住附近的赵云会准时带7岁的女儿小米前来夜读。这里有8000多册实体图书、1.4万多册有声图书,有安静的阅读区、自习区,小米的暑假“泡”进这家门口的网红书房。
“找个临窗座位听书,窗外是波光粼粼的暨阳湖,阳光洒进来,诗和远方也抵不过此刻光景吧。”成都刘悠悠打卡“益空间·湖畔书房”后,最近在“小红书”上写了篇很火的游记。张家港少儿图书馆馆长、“益空间·湖畔书房”负责人徐梦华,向记者这样定义湖畔书房——是城市书房,更是文化生活会客厅。
在张家港,从公园江湾、车站码头到服务窗口,这样的“文明益空间”有40多个。张家港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艳告诉记者,作为唯一的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城市,张家港在资源统筹、阵地建设、群众参与、制度设计等方面集成创新、系统推进,全力争当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典范城市。
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高的重要体现。文明程度高,同样是江苏最可自豪的硬核实力之一。全省创成29个全国文明城市,占城市总数54.7%,总数、占比均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实现设区市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
“电影一上映,我就带家人去电影院看了,一起感受守岛英雄王继才守岛卫国32年的感人事迹。”和徐州市民张波一样,最近不少江苏人被电影《守岛人》打动了。这部传递正能量的影片,票房收入超过1亿元。
文明江苏,最美是人。这几年,江苏涌现出赵亚夫、王继才等5个全国“时代楷模”,72人(组)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8人入选全国“最美人物”,1350人(组)入选“中国好人榜”,道德的星空中闪耀着亮丽的江苏光芒。
“张叔,是我小杨,马上开始全员核酸检测,请您快开门!”7月20日深夜11点半,南京江宁区禄口街道石埝社区网格员杨林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夏家村村民张宗平一家从梦中惊醒。
这一晚,南京再次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与病毒赛跑的时间按秒计算,江宁1916名专职网格员迅速响应。“第一次穿防护服,紧张加奔跑,汗淌得像洗澡。”在盛夏的夜晚狂奔两个小时,杨林和6个同事叫醒两个村子600多人,让他们在次日凌晨3时全部做完核酸检测。
8月19日晚7时,夜幕降临,夏磊熟练地跳上电瓶车,在扬州街头空无一人的大马路上疾驰。他要去卜桥社区,运回一批新物资。作为四季园小区冬梅苑网格网格长,夏磊开着电动小货车,采购、运货、送药,每天奔波100多公里。这一天,扬州疫情防控取得重要积极变化,当天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降到2例。
7月下旬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在国家工作组的精心指导下,江苏举全省之力打响南京、扬州疫情防控阻击战,坚持不懈补短板、堵漏洞、除隐患,坚定不移防反弹、防外溢、防输入。在省市各方共同努力下,南京疫情较快得到控制、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扬州疫情防控形势不断趋稳向好。
“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这个经过大战大考淬炼的社会治理创新机制,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再显身手。全省规范设立全要素网格12万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近30万名。依靠大数据导航、网格化机制调度,网格员们靠着一副副铁脚板,把90%的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化解在“网”中央。而这,正是江苏致力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之治贡献江苏探索的生动缩影。
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党。时光为尺,刻下江苏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改革奋斗的身姿。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新思想“首先提出地”,江苏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把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作为关键,在深化运用中充分释放“三项机制”功效,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防汛抗旱一线夯实基层战斗堡垒、磨砺党员干部队伍。
百年奋斗历程史册长存,新的蓝图展开壮美画卷。牢记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把已有的成就当作新的起跑线,8000多万江苏人民在现代化新征程上继往开来、奋勇前进,努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上走在前列,不断谱写“强富美高”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记者 顾雷鸣 孙巡 顾敏 林元沁 胡兰兰)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