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互联网思维 植入互联网基因

27.11.2014  15:38

 吴晨光:媒体融合核心 是人的融合

    移动互联网瞬息万变,门户网站也已经成为传统媒体。于是,门户网站也开始“自救”。在门户网站内部,他们也开始融合,不再将传统网页端与移动端、视频端分离,而是试图建造一个“中央厨房”,统一策划、统一生产,最终将同样的内容分发到各个不同的“餐厅”,也就是终端及屏幕上。

      2012年,吴晨光离开了他从业十余年的传统媒体,来到搜狐网。近两年半的时间,他带领着搜狐网探索互联网媒体融合的方向。

    “媒体融合核心的东西在于‘融’字,有一个词水乳交融其实很能说明问题,水和乳可以融在一起,但水和油不能融在一起。”谈到两年半来融合的体验,他认为媒体融合有几个核心的点,第一是内容上的融合,第二是渠道商的融合,还包括资本上的融合,但核心的东西还是人和观念上的融合。

      今年3月,吴晨光带领着搜狐新闻团队进行了两年以来的最大改革,将之前的团队打碎重组,尤其重要的是,将“各自为政”的网页端和移动端人员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已有资源的最大配合。

    改革之后的整体构架发生改变。“我们以前是以载体来划分,以PC和移动来划分,但是在改革之后是以内容方向划分。”吴晨光向《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介绍说,以新闻中心为例,原来的网页中心和移动中心合并为新的新闻中心,新的新闻中心编辑有115个人,同时这些人又分成两个中心,一个中心专门负责生产,另一个中心负责编辑分发。“如果把它作为传统媒体,这应该是一个记者部,一个编辑部”。记者部负责生产,编辑部负责将半成品进一步加工,从而形成了目前搜狐和其他门户网站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如果把原来的PC端视为传统媒体,把移动端手机搜狐网和APP视为新媒体,那么搜狐的这次媒体融合,整个从构建生产流程上进行了一次完全的变化。

    “改革过程非常艰难,因为动人和动部门非常难,我个人也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吴晨光说。但是,改革的效果也很明显。目前,搜狐新闻已经形成了全媒体播报的方式,既继承了门户新闻的快速,又在新闻客户端上呈现了逻辑严密的新闻输出。目前,搜狐新闻客户端装机量已经过亿,新闻内容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报道,形成了冲击力。并且,这些报道方式不是单独使用,而是进行排列组合。或文字+视频,或移动+图文,或在某一终端上图文和视频、音频同时出现。最终,一篇稿件可以在搜狐首页、搜狐弹窗、手机搜狐网、新闻客户端同时展现,从而实现资源优势的合理使用。

      “在这样一个时代,内容已经不能简单被称之为王,内容只是融合的一部分。当内容融合完成之后,渠道和技术也很重要。”吴晨光最后表示,希望能通过搜狐新闻融合的实验,最终实现在媒体业各个领域的融合。

   高晓虹:打开“推送+使用” 的大门
  

  《中国新闻出版报》:请您从学界的角度点评一下广电业界的媒体融合。

      高晓虹:广电业对媒体融合的需求非常迫切,但现在的问题是干着急,不知道劲儿往哪儿使。以前谈融合都是讲“推进”,现在则是说“推动”,一字之差,意味着融合这件事情还需从头开始做、好好做。
  

      许多媒体都在说,融合我们做了,有网站、微信、APP等,但效果怎么样呢?也有媒体说,只要你有4G,就可以在客户端下载我们的视频,可如果我没有4G呢?这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融合的理解不到位,把节目搬到网上这不叫融合;二是还没真正放下身段,高高在上融合等于没有融合。
  

      《中国新闻出版报》:那该如何真正融合呢?
  

      高晓虹:一定要在“推送+服务”上下功夫。融合不是简单的办一个网站,而是要考虑怎么推送,要有产品能被用户使用。我上微博,读了新浪的新闻,我用微信,读了腾讯的新闻,这都是因为我愿意使用它们。一个用户,在一天时间里,真正想到客户端看新闻的次数也许就两三次,但使用微信的次数可能是30次。两三次“使用”和30次“拥抱”是不一样的。
  

      同时要实现“化学式”融合。现在许多网络音频视频都是一个版本的:标题+简介+摄像头(链接到视频),这叫物理式堆砌,不是化学式融合。化学式融合难做吗?不难。《纽约时报》的“雪崩”专题获得各种大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新华社全媒体集成产品“地球绿飘带”、《解放日报》新媒体特稿《战友》,都是特别好的融媒体作品,但这类作品还是太少了。
  

    《中国新闻出版报》:当下,唱衰论越来越多,传统广电真的会被新媒体“吃”掉吗?
  

      高晓虹:传统广电没那么容易被“灭”,其最大的优势是人才。广电机构拥有最专业的音视频团队,这是新媒体机构不能比拟的,有人才在就有好节目在。但这也是最容易瓦解的部分,因为人才可以被挖走。怎么办?广电媒体要在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做强做大。
 

      《中国新闻出版报》:融合一路走下去,广电业的格局会变吗?
  

      高晓虹:不但会变,而且将是整合重组级别的变化。以四级办台为例,未来会是大浪淘沙。同时,这种重组不限于广电业内部,还将是大传媒重组的概念。比如,音频视频是广电业的强项,但文字是其短板,在重组的过程中,广电业很有可能从报业挖人。评价体系也要随之改变。原来电视台只考虑收视率,在新媒介环境下,要加上点击率、转引率,应该是一个全媒体收视份额的评价体系。
  《中国新闻出版报》:媒体融合表面看是媒体的事情,但实际上也与新闻教育有着密切关联。
  

      高晓虹:是的。在媒体融合上传媒大学有优势,但这仅是就做节目而言,融合还需要理念,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来进行今天的专业教育。我们要教会学生做电视节目从一开始就要有互动设计。比如北京交通台在世界杯期间推出的一期节目,在预告阶段搞了一个网络竞猜活动,参与的人特别多。这就是一个拥有互联网思维的节目,虽然简单,但对于提高收听率特别有效。

   谭鲁民:地方广电融合 要有地方特色
 
  
  “媒体融合现在是最热的话题,原来我们说新媒体,后来说全媒体,现在大家都统一口径是媒体融合。”谈到媒体融合的话题,山东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副主任、齐鲁网总编辑谭鲁民有切身感受。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地方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一定跟央视、一线省级卫视不一样,才能在差异化竞争中立身。

        山东广电做新媒体不算早,2009年年底成立新媒体中心,2010年齐鲁网上线,当年网站的视频收入并没有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后来做IPTV,但山东省的IPTV用户不是太积极,营收也比较少。再后来做了OTT产品,这款产品叫老伴电视网,是专门针对老年市场的互联网电视产品,它就像过去看电视一样那么简单,甚至比看电视还简单,遥控器上的几个键都是大键,是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的。

   但让谭鲁民纠结的是,有的省级卫视或者是比较强势的地面频道,一年收入几亿元、十几亿元或者更多,对这样的电视台来说,让它们去接受新的思维和一些新的运营方式,把原有的经营模式、运营路线都打破,确实是很难的事情。

   “传统的渠道没有了,新的渠道等着我们去融合、去建设,另外经营、广告、管理、架构、人事考核都存在着需要融合的方面,所以说对于一个传统媒体的广电集团来说,面对的问题很多,比如人员问题,存量怎么办,敢不敢动存量。”

      他表示:“我们传统媒体要通过内部的构造、流程再造、组织架构的再造,尤其对于成立几十年的地方台来说,要想用互联网的思维去融合,除内容方面外,其他涉及的技术、经营、内容制作等多方面现实问题,确实需要花时间、精力去做很多事情。新媒体部门、网络电视台非常有使命感做些事情,但其他一些兄弟部门和渠道到底怎么看待这个事情,作为台长来说他们的考核是非常明确的:宣传任务、经营创收、舆论导向,而媒体融合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由此来看,我们要做媒体融合的事情,实际上动作非常大。”

    “地方台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应有自己的发展思路和特色。比如,我们现在与一些区县台、一些地市台联起手来,把内容先共享起来,然后来做一些事情,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再比如,我们跟苏州台合作,做的一些事情并不一定是仅仅涵盖在内容上的一些东西。我们这样整合资源、融合发展,也许对我们地方台来说还有机会。”谭鲁民说。

    做不了大平台,做地方平台可不可以?在谭鲁民看来,能不能够利用广播和电视台原有的一些优势栏目,不一定是频道,做一些垂直领域的贴地面的线上线下产品,这个可能是地方广电的一个机会。

  ■观点

   过去的传播,传统的思维叫组织化的传播,要有一个机构,要有一个电视台,有一个报社,然后要有一批人把信息收集起来把它传输出去。现在有了互联网,已经不是组织化的传播,而是自主传播,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新媒体本身其实就是技术驱动的,通过技术的方式给了你一个开放的平台,给了你参与这个平台的权利。那么如何利用、怎么样利用新媒体平台,这是值得传统媒体思考的。

    ——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钟大年

      对于媒体来说,内容永远是根本。传统媒体的原创新闻、权威报道、深度解读、言论等文章的上版并不是它的终结,而是新生命的开始。在媒介组织方面,媒体走向了机构,由封闭走向了透明。在传播理念上,重构采编流程非常关键,无论从平台、机制、形态、主体上,都有很大变化。

    ——中国日报网总编辑于熠镭
  

      媒体最重要的还是影响力,媒体如何能够通过平台和渠道的延伸,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声音,看到你的文章,影响到他人,这才是媒体真正的价值。所以我认为媒体也要有“粉丝”的概念。

   ——人民网副总编辑许丹丹

      今日头条的媒体融合探索,是想把它作成一个最好的信息分发口,我们的目的就是建立互补生态。如今有很多媒体愿意入驻微信,在头条账号入驻的6000家媒体中,专业媒体只占到一成,更多的是非专业媒体。不管将来媒体形态什么样,客户端也好,UC浏览器也好,我认为关键是要符合整个时代发展的需求,如果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传统媒体也能作成新媒体,如果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新媒体也可能成为传统媒体。

      ——今日头条总编辑夏勇
  

        对于长年从事内容生产的人来说,融合是一种结果,不是初衷。《壹读》经历了从杂志转变成视频公司的过程,其实只不过是把信息变成另外一种方式、另外一种产品来传播,客观上构造了融合的结果。作为一个以内容为主的媒体,你的广告其实就是你的内容产品,而不是其他。如果你的内容产品把你的传播做到最大化,你的广告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壹读传媒总裁林楚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