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制度改革,“政策补丁”须补

15.04.2015  09:39

  新政实施已年余 监管空当渐显现

  新华报业网讯 为鼓励创业,2014年3月1日我国全面启动商事制度改革。一年多来,我省陆续实施了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放宽住所登记条件、优化登记流程、创新登记方式、“三证合一”、“先照后证”等一系列改革,有效激发了大众创业的热情。

  省工商局统计显示,从去年3月1日到今年2月底,全年新登记企业31.96万户,注册资本(金)15416.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72%和57.29%。其中公司制企业增长尤为明显,上述两项分别增长了59.06%和85.28%。不过,记者近日在多地调查中发现,伴随着改革,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亟需出台“政策补丁”,以保证改革更顺利推进。

  注资资本认缴期,

  最长竟达84年

  常州一名69岁的申请人,同时申请设立3户房地产开发企业,注册资本均为1.8亿元,总额达5.4亿元,与其实际出资能力相距甚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注册资本实缴制改认缴制后,部分投资者存在“认缴等于不缴”的想法,体现在部分申请人虚化注册资本,资本规模“随意报”,认缴时间“任性填”,20年、30年出资时间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投资者注册大量的空壳企业,并组建“集团”,极易让交易对象产生误解。以常州为例,该市改革以来的新设企业中,股东认缴期超过10年的有3159家,占总数的20.18%,其中最长的84年,届时该股东已112岁!

  对此,省工商局副局长杨卫东表示,“实缴”改“认缴”,客观上提升了投资创业的积极性,但市场主体面对政府简政放权,倡导股东自管、企业自治的新形势未能及时适应,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不强,对新环境下市场风险的认识不足,存在被动管理惯性。这些盲动做法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联动监管“不积极”,

  重复审查“不缺席

  “先照后证”涉及工商核发营业执照、其他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的多个审批环节,需要审批部门跟进改革、同步联动。但从实际情况看,尽管工商部门对相关审批部门抄告了企业登记注册信息,但有相当一部分审批部门并未联动实施改革。

  省工商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某城市涉及“先照后证”改革的1036个市县级政府部门中,对市场主体实施跟进审批监管的部门只有82个,仅占7.9%。不少基层政府尚未就“先照后证”改革展开实质性部署,部分审批部门对改革政策亦未认真研究,停滞于旧的监管思维,依赖工商部门对“”监管来实现对“”的监管。

  与此同时,尽管我省开展了并联审批改革,但参与部门仅限于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少数部门,多数审批部门并未纳入,重复审批大量存在。新华传媒粤海国际大酒店总经理刘振宇反映,他们一共要办11项行政许可,“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注册进程就会全部卡住”。不少酒店经营者反映,酒店业涉及住宿、餐饮多个领域,“先照后证”改革将卫生、餐饮等许可改为后置,但办理卫生证还是要凭环保、消防许可,环保、消防仍然是前置许可,不仅存在“后置套前置”现象,而且不少事项重复审查,困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