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综述

12.05.2015  12:59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综述 - 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综述 - 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综述 - 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综述 - 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综述 - 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综述 - 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综述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江苏探寻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综述

           

  

  2015年2月9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高层论坛在南京举行,为期5个月的本届学术大会由此圆满收官。作为江苏社科界的“华山论剑”,学术大会一直聚焦学术前沿、展示最新成果、促进理论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充分发挥了社科联在推进“两个率先”新征程中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江苏如何定位,在“建设新江苏”征程中社科界如何作为?带着新责任、新课题,本届学术大会以“全面深化改革:江苏新机遇新思考新探索”为主题,先后举办了8个学科专场、4个学术聚焦等17个系列活动,有18位外省知名专家、85位省内专家作了主题演讲,有力展示了江苏社科界的学术责任、学术成果和学术风采。

  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一直是江苏社科学术大会的宗旨和重要任务。在本届学术大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场,12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展开研讨。

  学者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怎么实现目标”这一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深刻阐明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科学内涵、奋斗目标和基本要求,契合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民生幸福的新期盼,阐明了治国理政的新论断,实现了理论创新的新飞跃,展示了民族复兴的新前景。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延续和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时,习近平关于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讲话精神,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深化和具体化,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深入思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断为人民造福,为改革保驾护航。

  作为中国梦目标的内涵和支撑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本届学术大会关注的另一理论重点。在青年学者专场,与会学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中国梦’与青年担当”、“社会发展问题理论与现实”、“文化繁荣与青年风采”等核心议题开展专题研讨。与会专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跟进式”培育方法,即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和“实践转化”原则,不断引导和满足国民变化发展的思想、需要和兴趣,不断创新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各主体间互动共进。要注重培育内容的整体性,将教育对象分众处理,以更加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推广,关注家庭家风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使价值观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主体,青年大学生应从思想认识、道德情感、实践能力三个方面系统把握,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生活动三个维度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载体

  如何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学术大会文学·历史学专场重点解读了文学与历史经典著作,启发人们重新思考经典的价值与魅力,以期创造更多经典;重点关注了传统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机遇,以及应发挥的重要作用,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更多借鉴。专家指出,文化的传承必然依赖特定的载体,古城即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必须把保护古城、兴盛文化与兼蓄并收、推陈出新有机结合起来,与改善民生、塑造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与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艺术与文化学专场则主要围绕“文化创意与产业发展”的主题展开研讨。文化产业以促进文化创新和经济发展为目的,并通过文化这个介质的特殊作用,在全社会推动精神与智能的发展,实现社会机理的创新、人力资本的升值和相关产业的全面提升。要让艺术与文化学真正成为推动国家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艺术与文化学研究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方面,确实还有很多开拓性的研究工作需要去做,产业升级离不开创新文化培育与文化体制再造,哲学社会科学界大有作为。

  着力聚焦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性问题

  研究经济转型升级,社科界既要从整体考虑,又要抓住关键性问题。学术大会推出了4个学术聚焦活动,其中“促进江苏信息消费可持续增长”、“苏北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路与关键举措”备受关注。

  信息消费是当今世界各国重点培育的新兴消费热点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要多举措促进信息消费的可持续增长,重点关注终端融合产品创新、商业服务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和信息消费环境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发展。

  “苏北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路与关键举措”学术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要求,聚焦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动态、城镇化理论与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城镇化成功实践及其对苏北的启示、江苏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苏北城乡发展一体化、苏北城市群资源整合及协同发展等议题。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前提,积极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苏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举措,应根据苏北各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尽快编制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规划,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组织和服务“三大创新”转变,为农村城镇化发展奠定坚实经济基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在于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于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为支撑,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其中,重中之重是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转型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内在动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长三角产业结构转型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既定目标。

  推动江苏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全国前列

  在管理学专场,与会专家认为政府管理创新必须从依法治国、政府职能转变、廉政建设、制度公平、治理范式等方面深入探索;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更加灵活多元;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要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变革与战略转型的切入点在于人才与创新。

  在经济学专场,与会专家围绕“改革创新与经济转型升级”展开研讨。经济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深化改革的重要路径、技术创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度驱动、集聚创新要素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宏观政策创新则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引导。在当前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正确把握新常态、适应新挑战、实现新跨越,对于“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经济学界要认真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入研究依法治国、深化改革与经济转型升级之间的内在关系。要重点关注法治的完善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对创新活力的激发作用、对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催化作用。要重点研究如何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深入推进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这是江苏能否在下一轮竞争中取得先发优势的关键举措。

  在政治与法学专场,与会专家重点讨论如何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包含执政党依法执政理念和依法执政能力的现代化。推进法治江苏建设,实现区域治理的法治化是其重要任务,应完善地方立法,加快构建高效的区域法治实施体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法治江苏建设。

  在教育学与社会学专场,与会专家以“教育变革、社会治理创新与新型城镇化”为主题,紧扣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围绕“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承担着历史重任”、“推动教育变革,创新社会治理,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等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2014年5月我省发布了《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江苏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目标、重大任务、空间布局、发展形态与发展路径,提出了体制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关键举措。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经验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道路。在这一进程中,要积极推动教育变革和社会治理创新,开辟教育与社会治理的新局面,更好地服务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

  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走出书斋,让理论学术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江苏社科界背负的神圣使命。学术大会推出4个区域学术专场,围绕苏北、苏中、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指导性。

  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关键在苏北、重点在苏北、难点也在苏北。苏北区域学术专场上,与会专家一致认同这一观点。专家指出,法治时代苏北区域发展必须转变思路,一是由政府主导向法律主治转变;二是由投资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三是由恶性竞争向区域合作转变,加强区域合作,进而形成区域整体优势,实现多方共赢。同时,苏北要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机遇,把握好时间节点,有序跟进。

  苏中地区的城镇化成为苏中区域学术专场的讨论焦点。专家认为,苏中地区的城镇化要结合本地实际,走出一条有自身特点的新型城镇化之路。面对农业转移人口净流出的局面,必须推进产业集中区建设并引导产业集聚,加快农业现代化尤其是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做好提升城镇公共服务功能的文章,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全覆盖。

  苏南作为发达地区,其现代化实践对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借鉴意义。在苏南区域学术专场,与会学者十分关注苏南经济一体化。他们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高,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能力就越强,得到的利益也越大。为此,苏南经济一体化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体制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各类要素市场的开放,促进城市间的对接与融合。

  南京市学术专场则把南京作为个案,研讨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治理。与会学者表示,实现社会善治离不开社会治理创新,政府和社会组织要依据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把握经济、政治和社会新的发展态势,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治理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等,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

  链 接

  要论精粹

  深入研究建设新江苏的现实路径

  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 双传学

  实践是一切理论产生的源泉。社科研究必须以实践立论、用事实说话,在服务社会实践、满足群众需求中更好地实现理论的价值。

  第一,要深入研究“四个全面”的意义内涵,讲清楚“四个全面”的特定内涵、内在逻辑和辩证关系。第二,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厘清法治与德治、道义与功利、集体与个人等矛盾范畴。第三,要深入研究建设新江苏的现实路径,为建设新江苏提供学理支撑。第四,要积极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做决策咨询的“最强大脑”。

  学术传播有力促进理论创新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刘德海

  举办江苏社科学术大会是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社科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打造全省最高规格最大规模公共学术交流平台,传播江苏学界好声音,促进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一是鼓励思想争鸣。本届学术大会先后安排18位外省知名专家、85位省内专家作主题演讲,253位学者作学术交流发言,60位专家作精彩点评。既有区域研究的战略思考、地域特色的人文探讨,也有江苏发展的实践总结、学术前沿的讨论争鸣。二是着力问题聚焦。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江苏新机遇新思考新探索”这一主题,各学科专场根据学科特性和研究特色,分别确定重点议题,集中研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经济新常态、新江苏建设等重大现实问题。三是坚持协作攻关。学术大会注重问题意识和学科意识的平衡,引导和组织“人文”和“社科”围绕共同主题开展协作研究,推出新思想、新方法。四是提升传播能力。学术大会综合运用报刊、广电、网络,构建立体式全覆盖传播格局,增强学术理论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舆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中国社会科学报》采取一场一报道方式,用17个整版及时刊登学术动态,专门开设了“江苏学术高地”栏目。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

  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副巡视员 洪向华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可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澄清困惑和统一认识,使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思维选择和理念取向。二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巩固其主导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三是加快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法治化、政策化和道德化的步伐。四是大力培养能深入基层宣传普及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工作队伍。五是创建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生态环境。

  明确社会治理的阶段性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张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阶级阶层结构已进入到农民阶级、工人阶级与中产阶级三家同构的社会。社会治理的任务,也变成消除阶层之间可能衍生的各种矛盾,这是不可能一蹴而就。

  近期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将社会资源向基层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缩小收入差距。中期阶段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健全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正视各个社会阶层的不同诉求。远期社会治理的任务主要是发挥法律的协调能力,培养政府管理社会秩序的能力,各个阶级在合法性与合理性活动中获取利益诉求。

  法治是江苏社会文明程度的核心标志

  镇江市委书记 夏锦文

  法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核心标志。对于江苏来说,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科学民主立法是前提,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律高效实施是重点,执法机关严格执行法律,广大群众普遍守法依规,执法要有高效率,实施后要取得好效果。法治文化培育是基础,必须建设充分体现法治精神的规范性、引领性法治文化。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头严格依法办事。在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人民群众信仰法治,是建设法治江苏的思想基础。法治须与德治有机结合,大力培养既有法治信仰又有高尚道德情操、既接受他律又能够自律的现代公民群体。

  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

  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 刘志彪

  中国一半的人口仍然在农村的现实,以及绝大多数城镇居民收入较低的格局,决定了大部分人的消费能力有限。现阶段不能完全指望以消费型内需拉动生产。同样,出口导向低成本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从需求方面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长期接受中国这么巨大的出口生产能力;从供给方面看,现在我国的要素成本尤其是劳动力上升太快,生产率提升速度明显跟不上,因此这就导致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

  但是投资驱动的发展在现阶段还有一定的空间。一是依然需要建设大量的高铁、地铁、机场;二是必须加大环境治理和投资的力度;三是产能严重过剩一般都发生在制造领域,广大的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如医院、养老院、农村地区的卫生、教育和文化设施等方面,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随着创新经济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投资将进入具有强大外部性的研究开发领域。

  为此应该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把游离于金融体系之内的大量资金,优先集中地引进实体投资领域,支持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

  推进江苏现代农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周应恒

  推动江苏农业发展上新台阶,第一,全面推进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产后干燥、储藏和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二,积极稳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内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多样化的复合型农业经营模式,提升江苏农业的竞争力。第三,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提高江苏农业外向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探索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陈雯

  产业绿色化发展,推动以耗能和污染大的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一是生态空间保护,严格按照生态红线区域的管制要求,实施严格的生态系统保护。二是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城乡河道治理,控制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污染,切实改善水质。三是能源资源集约利用,严格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与计划指标政策,加速推进“三集中”。四是绿色生活方式推广,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五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生态文明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原标题: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