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

30.11.2014  12:39

  振奋精气神 改革再发力

  马年进入倒计时,回眸审视今年的“成绩单”,响水人更坚定了加快转型升级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路径自信——

  在盐城市公布的23项经济指标中,响水有14项领先趋优,其中工业开票销售由2010年的全市倒数第一,跃升为全市第三。不仅总量增,而且结构优——新材料、新能源、生态环保等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上升为支柱主导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县100家高成长型企业全部技改升级,其中,1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覆盖面达92%,居全市第一;六成企业新上生产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县上市企业7家,还有9家正排队。

  在经济下行压力骤增背景下,响水经济为何保持优质增长、逆势上扬?“重快轻好、重量轻质,是不可持续的增长。”响水县委书记马俊健说,把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中高速”倒逼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快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用“聪明”增长方式打造响水经济“升级版”。

  “县委、县政府见事早,应对快。”县发改委主任陈鸣胜介绍,今年初,针对经济下行压力不减态势,县里及早研判、主动作为,打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系列“组合拳”,强调以内涵发展提质保量,迎对新挑战,具体表现为“4个再”——

  产业布局再定位。以新兴产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调整产业格局和方向,将县内3个园区打造成3个新兴产业集群,即县经济开发区以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为主,县生态化工园以发展生物化工、石油化工为主,县沿海经济区以发展合金新材料、再生造纸为主。淘汰电机、变压器、锅炉、水泵等20家落后企业,关闭9家、重组21家化工企业,改写偏重的传统产业版图。

  招商门槛再提高。着重从新兴科技产业中选商,瞄准央企、国企、跨国公司招“”商。坚持项目规模服从环境容量,项目投资服从环保“一票否决”。今年以来,该县已否决10多个高能耗、高排放的外来投资项目。

  品牌重组再升级。全县14家企业实现资产重组兼并,如荣生电子、永庆化工两家本土企业,分别被上市公司南通江海股份和上海安诺其收购重组。靠大靠强后,企业创新能力整体提升,新产品不断面市,目前有47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

  审批项目再压缩。县行政服务中心主任沈永航介绍,在审批服务改革基础上,今年全县行政审批项目又削减三分之一、审批环节又压缩三分之一、审批收费也减少三分之一。一流的投资环境,提振了创业者的信心。

  用贴心服务,激发企业转型升级内生动力,是响水新常态下的新思路。县经信委副主任潘卫旗告诉记者,县里以问题为导向,为企业“定制”服务,排忧解难,促进市场主体释放潜能活力、创新争优,在新常态中实现新跨越。

  经济下行,服务提升。从3月起,县委书记马俊健、县长崔爱国等4套班子领导率队,对142户重点企业开展“进百企、解百难、家家到”活动,排查出涉及企业资金、用工、用电、办证等方面问题103个,根据轻重缓急,以“领导包干”方式限期解决。到11月底,已有99个问题得到解决并获得企业认可。

  “创新金融服务最受企业欢迎。”江苏大和集团副总王增战深有感触地说,11月份,厂里有笔数千万元贷款到期,而投在新产品上的钱一时又抽不出。县里迅速启动“财源担保”资金,帮助企业转贷,渡过难关。

  县生态化工园区党工委书记朱从国告诉记者,目前,服务重点企业的“家家到”活动已延伸到镇区中小企业,并且一企一策、细化服务。比如,对规模企业,县里设立1亿元应急求助资金;对中小企业,设立2000万元转型升级资金,全民创业还有引导资金,等等。总之,钱,花在企业发展刀刃上。“情感服务留企留人,一些持观望态度的企业,最近纷纷追加技改项目和投资。”他感慨道,优质服务“新常态”,也是不可小觑的环境竞争力。

  本报通讯员刘中连王化杰李相全本报记者林培杨树立 编辑: 王高峰、王瑶